“此策……此策实乃济世良方!条理之清晰,见解之深刻,切中时弊之精准,便是朝中许多饱读诗书、久历宦海的老臣,恐也未必能及!”
她顿了顿,眼中是深切的钦佩:“妹妹有此大才,有此为国分忧之心,实乃陛下之福,大乾之幸!太上皇指婚,真是慧眼识珠!”
黛玉深知,国库空虚是新朝面临的巨大挑战,这份条陈的价值,不可估量。
甄沐瑶被黛玉如此直白的赞誉说得脸颊微红,但眼神依旧清亮坚定。
“娘娘谬赞,沐瑶愧不敢当。此策不过是一家之言,纸上谈兵,其中疏漏与施行之难处必然不少。唯盼能抛砖引玉,为陛下与娘娘分忧一二。”
“妹妹过谦了。”
黛玉正色道,“此等关乎国计民生之策,非有真知灼见与经世之才不能为。陛下此刻应在御书房批阅奏章,妹妹此策,正当其时!”
她将文稿小心地放回锦匣,合上盖子,郑重地递还给甄沐瑶,
“妹妹速去御书房求见陛下吧。本宫想,陛下见了此策,定会如本宫一般,既惊且喜,更会深感欣慰。”
她眼中带着鼓励和支持。
“去吧,莫要耽搁了。本宫在此,静候妹妹佳音。”
黛玉明白,这份条陈不仅关乎国政,更是甄沐瑶在宫中立足的关键一步。她乐见其成。
“谢皇后娘娘!”
甄沐瑶心中大定,起身接过锦匣,再次深深一礼。
黛玉的理解、肯定与支持,让她前路更加明朗。
......
御书房内,墨香浓郁。
堆积如山的奏章几乎淹没了宽大的紫檀御案。
贾琮身着玄色常服,眉头微锁,正提笔在一份关于西北军粮调拨的奏折上写下朱批。
常禄垂手侍立一旁,大气不敢出。
“陛下,淑妃娘娘在殿外求见。”
一名小太监轻步进来,低声通禀。
贾琮笔锋一顿,有些意外。
甄沐瑶刚册封不久,迁入承乾宫,此时求见……
“宣。”
他放下朱笔,身体向后靠了靠,揉了揉眉心,眉宇间的疲惫稍缓。
片刻,甄沐瑶的身影出现在门口。
她手捧锦匣,步履端庄,行至御案前数步,盈盈下拜。
“臣妾甄沐瑶,参见陛下。”
“爱妃平身。”
贾琮声音温和,带着一丝询问,
“可是承乾宫安置有何不便?”
“回陛下,承乾宫一切安好,谢陛下挂心。”
甄沐瑶起身,目光沉静地望向贾琮,
“臣妾此来,是有一物,想斗胆呈于陛下御览。”
她双手将那个深蓝色的锦匣捧起。
常禄立刻上前接过,小心地放在御案一角。
贾琮的目光落在锦匣上,那缠枝莲纹的暗绣透着雅致。
“哦?是何物?”他示意常禄打开。
匣盖开启,露出里面厚厚一叠装订整齐的素色笺纸。首页《商税厘革条陈》几个字映入眼帘。
贾琮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。
他伸出手,取出了最上面的一叠。
御书房内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。
贾琮看得很快,但异常专注。初时是审视,旋即眼中便流露出惊异。
那剖析弊政的犀利,那化繁为简的思路,那印花税票的设计,那稽查司的构想,那商誉评级的创新……
一条条,一款款,无不直指要害,切中时弊,且构想精妙,极具操作性!
这绝非寻常闺阁女子能有的见识!
他越看,神色越是凝重,眼中的惊异渐渐化为深沉的震动与难以掩饰的激赏。
这份条陈的价值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!
国库空虚是他心头大石,开源节流迫在眉睫,而商税这块难啃的骨头,正是关键所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