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章 乱世用重典,揠苗以助长(1 / 2)

水田、菜地之外,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,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叫作“水浇地”。

随着关中水土流失和水利失修日益严重,这里的水浇地总面积已经不到耕地的20%了!

撇开赋厚役繁的顽疾不谈,经略关中最重要的就是兴修水利和修复生态。

像河道清淤、水渠疏通、修坝凿渠等等都是必须要做的。

“三虫之乱”发生在春耕之后。

也就是说粮种已经下地,接下来要做的便是除草和视情灌溉。

考虑到先前有不少百姓流离失所,赵安先是颁令让百姓们返回家园,然后以先易后难,能够立竿见影为原则,针对性地拨款给一些地方,命他们兴修水利。

而且明言敢有将这笔钱中饱私囊的,不管官职大小,一律剥皮填草。

他稍后会派几十队赵家军前去对账和核查。

乱世用重典。

只是当前解洛京之危迫在眉睫,经略关中还是要以“稳”为主。

所以他先借着这个机会表明自己的态度,告诫那些贪官污吏立即收手。

否则一旦他腾出手来整顿吏治,那些在他入主关中后还不知收敛的官员,必会罪加一等,难逃酷刑!

西北缺粮,关中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而想要驱除鞑子,粮食无疑是关键。

大敌当前,他还愿花费精力和钱财在兴修水利之上,就是要保收成。

最起码要保住西北和关中这一季庄稼的收成,让将士们和百姓都能看到希望。

困境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希望。

鉴于一些地方受战乱影响,哀鸿遍野,赵安也是下令开仓救济。

这些举措无疑让关中百姓耳目一新,也更坚定了他们对赵家军的支持。

赵安开始招募新兵,并且进一步推进兵马整合。

没过多久。

他在关中能够统率的兵马达到了十二万。

这些兵马包括萧关、武关、大散关和潼关\/函谷关的守军。

罗瑜和徐广两个叛贼的兵马,最终留下的不多。

他还是坚持了在西北募兵和整合兵马时的严苛标准。

而且新兵的身体素质要普遍好于他当初在西北募集的新兵。

很显然,大靖实际上不缺兵马,缺的是良将、军纪、战力和装备。

镇守潼关\/函谷关的唐家兄弟算得上是他来到关中后,最让他满意的将军了。

在增兵加强了萧关、大散关和武关的防守后,他率军回到潼关,让马元超和唐绩、唐疆先后过招,点头道:“看得出来,你们的个人战力这段时间提升明显,从即日起,你们便是我赵家军的将军!”

两人大喜过望道:“多谢王爷!也要感谢莽爷最近对我们的指点!”

刁莽摆手道:“我所学也是杨老传授,然后借着战场厮杀去明悟,你们不必客气!”

说到这,他哭笑不得地看向赵安道:“鞑子估计是被咱们给打怕了,如今函谷关外估计聚集了至少十万鞑子。”

“他们也不攻关了,大有将咱们暂时困死在关中,以便他们先拿下洛京和中原的意思。最近这几日,他们加大了对洛京的进攻,咱们何时出关?”

赵安托着下巴来回踱步,迟迟没有开口。

现在他麾下兵马是不少,但除了赵家军外,其他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战力。

一旦出关向东去解洛京之危,那么肯定会遇到东西南北全是鞑子的战况。

说白了,注定是要在被包围中杀向洛京的。

函谷关和洛京之间有三四百里,还挺远。

这恐怕不能说是血战了,而是堪比下黄泉,闯地府。

那些新兵蛋子和整合的兵马很难吃得消啊!

他看向唐家兄弟道:“出关东去必是一场恶战,我准备将驻守在灵州城的一万赵家军调来,你们俩谁愿代替赵大饼驻守灵州城?”

唐绩连忙道:“末将虽然很想追随王爷厮杀,但眼下当以大局为重,末将愿往!”

“很好!”

赵安拍了拍他的肩膀道:“灵州城不仅能够阻止鞑子南下关中,也是我们和西北联络的关键节点,本王就把它交给你了。”

“你到那里后当安抚百姓,修建渡口,多备船只,勤加操练兵马,不要让本王失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