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赵芃的韩信,独自去找张诚,在巩侯府的书房中,和张诚谈了很久。最后带了一些草稿纸张,离开了巩邑,飞往陈县。
韩信谈论的内容都是军事秘密,具体内容无人得知。
赵芃独自留在糖水管,好久,才离开,回到了自己的纺织厂的工棚。
纺织厂要建在巩邑,并不是因为这里距离张诚更近。而是因为这里水路发达,便于布匹服装运送到天下各处,也是因为在规划之中,巩邑这里有充足的发电能力,纺织厂也要升级成为电力动力系统,以后的织布机和其它工具要使用电力驱动,而不再是使用蒸汽驱动。
电力驱动的效率更高、维护更方便、品质更好。
巩邑是张村工业体系升级的重要一步,从这个时候开始,很多工艺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。新的城市、新的工业中心,完全没有旧工业体系的束缚,一切都可以重新规划。
至于韩信……
赵芃觉得,自己这一生中,曾经有韩信这样的英雄对自己倾慕有加,也是自己一生的骄傲和美好回忆,但是自己尝试过,终究没办法接受韩信,那就这样吧。
在巩邑,每个人都很忙,忙到没有时间去想感情上的事情。
回到陈县的韩信,立刻下令,要测绘人员登上旋翼机,在淮河上下游进行观测,并且设法飞临淮南国区域,了解淮南国的兵力部署。平均飞行高度在500米以上的旋翼机,从地面看比鹰隼大不了多少,即便经常能看到天空的黑点,淮南国的军政官员们却都没有发现什么异常。
张村的商队和探子始终没有能进入淮南国。英布这个人很排外,也不太喜欢和外界通商,所以在淮南国,到目前为止既没有电台也没有收音机,淮南国就像是情报网的一处空白,没有人能说清楚这里的情况。
而韩信的参谋班子,也开始以攻取淮南国为目标,制定战略和各种作战计划。
曾经在齐楚两国担任韩信参谋人员的李左车、蒯彻,现在又回到了韩信手下,继续军事方面的辅助工作。曹参和灌婴,也再次以部将的身份,接受韩信的指挥。
扶苏保留了曹参、灌婴的彻侯爵位和封邑。明面上的理由是,两位在收复齐楚赵燕的军事行动中有战功、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两人都知道,在大秦和在大汉是不一样的,汉王的那些功侯现在都蹲在国史馆写自传,如自己这样能带兵打仗的已经是罕有的优待,这还是在自己早早选择了站队的前提下。此后也许扶苏并不会歧视和排挤自己这些人,但是秦法更僵化刻板,自己这些人只能按照秦法的规定慢慢的熬日子。
不过秦法僵化,也能确保自己这些人可以平安度过这一生——只要自己不再参与什么谋逆事件里面去,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