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药郎寻踪出山去,金钗石斛名渐扬
那株崖壁上的不死草,在山民的守护下长到第五年,已蔓延出十余株,石缝里、古藤上都有它的身影。阿木已成了寨里的壮年汉子,每次采药都格外小心,他会用竹片轻轻拨开草茎,只采那些颜色紫褐、节间饱满的老茎——巫祝说,这样的茎“元气最足”。
这年秋收后,一个背着药篓的游方郎中路过山寨。郎中姓秦,走遍大江南北,专治“消渴症”,却总觉得缺一味“滋阴而不寒”的主药。他听闻这里有“不死草”能治火病,便特意绕道而来。
秦郎中跟着阿木来到崖下,见那草附石而生,茎节如金钗叠放,叶片翠绿如翡翠,忍不住惊叹:“果然是仙草!”他采下一节,放在嘴里咀嚼,初觉微苦,继而回甘,一股润气从喉头直抵丹田,连日赶路的燥渴顿时消了。“此草茎如金钗,性似甘霖,当名‘金钗石斛’。”秦郎中取出笔墨,在药书的空白页上画出它的形态,注上“生南方深山石缝,能治消渴,补元气,久服轻身”。
山民们第一次听到“金钗石斛”这个名字,觉得比“不死草”更雅致,便渐渐跟着称呼。秦郎中在寨里住了半月,向巫祝请教用法,将“茎煮水、叶敷肿、花泡酒”的法子一一记下,还学会了辨认“真石斛”的诀窍:“色紫褐如老金,折之有胶丝,嚼之甘润留喉。”
离开时,秦郎中带走了一小束石斛和一包种子。他一路行医,凡遇消渴病人,便用石斛配伍施治,十有八九都能见效。在湖南衡山,他用石斛治好了一位老秀才的“燥咳症”,老秀才感念其恩,写了篇《金钗石斛记》,刻在衡山的石碑上,文中写道:“南方有仙草,名金钗石斛,传为仙人所遗,生石缝而不死,饮之能润五脏,如沐春风。”
从此,金钗石斛的名声顺着湘江、长江传开,药商们纷纷进山收购,山寨里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,但山民们始终记得“采三留七”的规矩,阿木常对药商说:“草有灵性,你要它活,它才肯救你。”
第六回 贪心药商破规矩,仙草显灵警世人
随着石斛价格日涨,有些外地药商开始动了歪心思。有个姓李的药商,听说野生石斛更值钱,便带着伙计偷偷潜入山寨后的悬崖,趁夜用铁铲挖取,连苗带根一锅端,整整挖了两麻袋。
李药商连夜下山,却在半路遭遇暴雨,山洪冲断了栈道,他们被困在崖洞整整三日。带来的干粮吃完了,伙计们渴得嘴唇开裂,李药商想起麻袋里的石斛,便取来煮水,可煮出的汤竟带着苦涩,喝下去不仅不解渴,反而肚痛难忍。
“这仙草怎么变味了?”李药商又惊又怕,夜里梦见白衣仙人站在面前,拂尘一挥:“贪心不足,伤其根本,焉能得它滋养?”他惊醒时,发现麻袋里的石斛竟全部枯萎,胶质化作黑水,只剩下空茎。
暴雨停后,李药商狼狈地回到山寨,向巫祝忏悔。巫祝带着他到崖下一看,被挖的地方只剩下光秃秃的石缝,连苔藓都枯了。“你断了它的根,它自然不救你。”巫祝叹道,“仙人说‘取之有度’,不是怕你多采,是怕你断了后路。”
阿木和山民们决定补救,他们从别处移来幼苗,小心地栽进石缝,填上腐叶和青石屑,每日用晨露浇灌。可过了半年,新苗只活了两株,巫祝说:“这是给我们的教训,再好的仙草,也经不住贪心糟蹋。”
消息传开后,药商们再不敢乱挖,都学着山民的规矩,只采老茎,还会主动帮着补种。有人在崖下立了块木牌,上面写着:“仙草有灵,取之有度;贪心必遭,天地不容。”
第七回 道士云游识真味,阴阳调和悟真机
十年后的一个春天,一位云游的道士来到山寨。道士法号清虚,专修养生之道,他见山民们个个面色红润,少有疾病,便问其故。阿木带着他去看金钗石斛,讲述了仙人赠种的传说。
清虚道士仔细观察石斛的生长:它附石而生,得阴;承日光而长,得阳;茎节储存胶质,是“藏精”;花开结果,是“化气”。“此草集阴阳之精,藏升降之理,难怪能‘不死’。”清虚道士抚须笑道,“人若学它,藏精不妄泄,化气不妄耗,自然能健康长寿。”
他在寨里住了三个月,每日用石斛煮茶,打坐修炼。他发现,清晨的石斛带着露水,性偏凉,适合“清胃火”;午后的石斛晒过太阳,性偏温,适合“补元气”。“仙人托梦说‘久服轻身’,原是让人体会‘阴阳调和’之理。”清虚道士写下《石斛养生诀》,教山民们根据时辰采摘服用:“寅时采露,清肝火;午时采阳,补心气;酉时采阴,滋肾水。”
山民们依诀而行,果然觉得身体更舒泰。清虚道士临走时,留下一幅画:画中仙人手持石斛,站在云端,下方是山寨的梯田和石崖,题字“仙种落地,福泽人间”。这幅画被挂在巫祝的竹楼里,成了山寨的“护寨符”。
第八回 乱世藏种护根脉,不死精神传四方
又过了几十年,中原战乱波及南方,一支军队闯进山寨,要抢夺金钗石斛。阿木已年过花甲,他让年轻人大肆采摘表面的茎,把最珍贵的种子和幼苗藏进竹筒,交给儿子阿石,让他带着种子逃往深山。
“记住,保住种子,就保住了仙人的礼物,保住了我们的根。”阿木站在崖下,挡住军队的去路,被乱箭射中,倒在石斛生长的石缝旁。他最后望了一眼崖上的仙草,嘴角带着微笑——他看见阿石的身影消失在云雾里,像当年仙人的祥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