穹窿仙草记:蜀地芎生(上卷)(2 / 2)

半月后,灌口镇的头痛疫渐渐平息,李伯用那崖洞采来的草药治好了大半病人。只是这草还没有名字,有人叫它“崖头草”,有人叫它“破痛药”,李伯总觉得不够贴切。

这日午后,药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,只见一位身着道袍、鹤发童颜的老者,在几个弟子的簇拥下走了进来。老者目光如炬,扫过药架,最后落在李伯晾晒的那种草药上,颔首道:“此草气息清劲,升浮之力甚强,应是专治头疾的良药吧?”

李伯又惊又喜,认出这是声名远播的孙思邈孙真人。他连忙将草药的来历、药效一五一十地告知。孙真人拿起一株晒干的药草,放在鼻尖轻嗅,又掰断根部细看断面,笑道:“天地之气,在上者为穹窿,对应人之头颅;在下者为川岳,对应人之躯干。此草生于蜀地高山,得川岳之厚,又能直冲天穹之位,解头部诸疾,当名‘芎’,因其产于川蜀,合称‘川芎’才是。”

孙真人又问起用药的细节,李伯说:“此药辛香浓烈,性似烈火,能驱散风寒湿浊,但单用久了,病人会说口干舌燥。”孙真人点头:“辛属金,温属阳,金能克木,若肝木过旺引发的头痛,用之相宜;但辛温耗气伤阴,需配伍生地、白芍等滋阴之药,方能阴阳调和。”

说着,孙真人提笔写下一方:川芎五钱,白芍三钱,生地四钱,当归三钱,水煎服。“此方能治妇人产后血虚头痛,川芎引诸药上行,当归、白芍、生地补养阴血,一攻一补,恰合阴阳之道。”

恰逢镇上有位刚生产完的妇人,正因头痛难忍,吃不下睡不着,形容枯槁。李伯按方抓药,煎好后给妇人服下。次日一早,妇人的丈夫就来道谢,说妻子昨晚睡了个安稳觉,今早起来头不疼了,还喝了碗粥。

孙真人在灌口镇住了几日,每日与李伯探讨川芎的药性。他见青城山云雾缭绕,都江堰碧水长流,叹道:“蜀地阴阳交泰,五行相生,故能孕育此等仙草。”他兴致大发,在李伯的药庐墙上题诗一首:“苍穹降良药,蜀地育灵根。辛香通九窍,温散逐寒瘟。”

自此,“川芎”之名便流传开来,人们都说这是孙真人亲赐的名字,暗含着与穹窿相通的灵性。

第四卷:菊花心现 仙鹤识珍

川芎能治头痛的消息越传越远,不仅灌口镇的人争相采挖,连周边州县的药农也纷纷涌入青城山。可奇怪的是,同样是川芎,有的药效强劲,有的却平平无奇。李伯发现,从都江堰附近山田种出来的川芎,根部断面呈黄白色,布满细密的放射状纹理,像极了秋日绽放的菊花,当地人叫它“菊花心”,用这种川芎治病,效果总比别处的好。

秋分时节,李伯带着弟子在都江堰边的药田采收川芎。只见成熟的川芎植株叶片已带黄意,将根部从湿润的泥土里刨出来,抖掉泥土,那“菊花心”便清晰可见。弟子不解:“师父,都是川芎,为何这里的有‘菊花心’?”

李伯指着不远处的都江堰:“你看这江水,源自岷山雪融,清冽甘润,又得李冰父子治水之智,旱则引灌,涝则疏导,水土调和,故土壤得金气之坚、水气之润。再看这地势,背山面水,春得东风拂,夏得梅雨滋,秋得霜露降,冬得暖阳照,合四时之序,五行之气均平,方能长出这般好药。”

正说着,天边飞来一群白鹤,盘旋在药田上空,发出清亮的鸣叫。它们落下几只,在药田边踱步,低头啄食着田埂上的杂草,却从不碰那些川芎。李伯笑道:“仙鹤通灵,识得仙草。它们知道这‘菊花心’川芎是济世良药,不舍得伤害呢。”

有一年,蜀地遭遇大旱,赤地千里,许多草木都枯死了,可都江堰的药田因有江水灌溉,川芎依然长得郁郁葱葱。药农们都说,是仙鹤保佑,才让这灵根得以存活。更奇的是,那年的川芎“菊花心”格外明显,药效也比往年更强。李伯叹道:“天旱属火,火能克金,而川芎性温属阳,得火之气助,故药效更着。这便是五运六气的道理,药草的生长与天地之气息息相关。”

镇上有位老秀才,患偏头痛多年,每逢阴雨天就发作,痛得恨不得撞墙。他试过无数方药,都不见好。听闻“菊花心”川芎神奇,便来求药。李伯用川芎配细辛、防风、荆芥,又加了点清茶调服。老秀才连服七日,偏头痛竟没再犯。他特意写了篇《芎菊赞》,文中说:“都江堰畔,有草名芎,其心似菊,得水之精。仙鹤识其珍,灵效冠群英。”

渐渐地,“菊花心”川芎成了蜀地的名产,药商们争相收购,甚至有人将其作为贡品送入官府。人们都说,这川芎不仅得天地之气,更得都江堰的水土之灵,连仙鹤都为它驻足,真是蜀地的宝贝。

(上卷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