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回 现代考证续文脉 孔心芎香满盱江
1985年,《江西中药志》编撰组来到孔心村,通过比对崇祯、康熙版《抚州府志》的记载,结合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描述,确认“抚芎”的历史种植区即盱江沿岸红壤坡地,与南宋《盱江志》的“洲地芎藭”一脉相承。
专家们用显微镜观察抚芎的“孔”,发现其为“髓部空腔”,由盱江红壤中的铁、铝元素刺激形成层细胞,绕中心放射状生长所致,这与古人“孔为气眼”的经验完全吻合。2010年,“抚州抚芎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标准中明确规定:“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,中心有类圆形小孔,周围可见放射状纹理及油点。”
如今的孔心村,抚芎种植已实现“古法+科技”:保留“雾水渠”“豆芎轮作”的传统,用无人机监测土壤湿度,确保孔心圆度;建立“抚芎文化馆”,陈列从宋代到现代的孔心标本、方志记载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抄本,向游人讲述“孔心芎”的故事。
药农们仍会在采收时切开抚芎,看孔是否圆、油点是否密,老人们说:“这孔是盱江写的诗,每一代药农,都是抄诗的人。”
结语
抚芎的故事,是一部“孔心藏道”的草木史诗。从崇祯《抚州府志》的间接印证,到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正式定名;从药农口耳相传的“孔为气眼”,到现代科技揭示的“髓部空腔”;从乱世守种的坚守,到地理标志的认证,这株“中心有孔”的芎藭,始终与盱江的红壤、雾露、人文紧密相连。
它的“孔”,不是缺陷,而是道地的勋章:红壤的铁铝元素,织就了放射状的纹理;盱江的雾水,滋养了清扬的辛香;历代药农的坚守,保住了“开郁上升”的本性。方志的墨迹、药典的记载、药农的双手,共同为“抚芎”写下注脚——草木的价值,不在名之显隐,而在与土地的缘分、与人的相守。
赞诗
盱江红壤育奇芎,孔在心间气自通。
五百年间方志记,一编拾遗正名功。
开郁能消胸里闷,上升可散顶头风。
如今地理标风骨,孔韵犹存雾露中。
尾章
秋日的盱江,晨雾中的抚芎田泛着清辉。药农切开新收的抚芎,断面的孔在阳光下透亮,油点如碎金闪烁,辛香混着雾水的甜,漫过红壤,漫过“守孔亭”,漫过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泛黄纸页。
年轻的药农用手机拍下孔心,发在朋友圈,配文:“这是盱江的眼睛,看了八百年,还在看。”老人们则坐在亭里,听着孩子们背诵“中心有孔者是”,像在听一首流传千年的童谣。
抚芎的孔,还在生长;它与盱江的缘分,还在继续。这朵“药中孔菊”,终将在时光里,开得更艳,香得更远。
(下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