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菊心芎语》上卷(2 / 2)

溪娃在学堂念书时,先生讲《本草图经》,特意举了“菊心芎”的例子:“古人识药,靠的是眼观、鼻闻、口尝、身试,把草木的秘密藏在形态里、气味里,传了千年。如今的大夫,照着古籍找药,一找一个准,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。”溪娃摸着课本上的插图,忽然觉得那朵“菊花”,像座桥,一头连着紫岩下的芎田,一头连着泛黄的典籍。

第四回 菊心治病 医案证其效

石翁的“菊心芎”,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,溪娃把这些都记在《菊心医案》里。

有个绣娘,常年低头刺绣,血瘀在肩颈,手臂抬不起来,脖子转不动。石翁取菊心芎三钱,配红花二钱、桑枝五钱,煮水让她熏洗。三天后,绣娘说“肩膀里像有朵菊花开了,暖暖的,筋都松了”,能重新拿起绣花针。溪娃记:“菊心芎通瘀,如菊瓣舒展,能透肩颈之络。”

镇上的老掌柜,患“老慢支”,每到冬天就咳嗽气喘,痰里带血。石翁用菊心芎配杏仁、贝母,说“此芎辛香能散肺瘀,油点能润肺燥”。老掌柜喝了半月,咳嗽轻了,痰也少了。溪娃记:“菊心芎入肺,能散能润,如菊花开于肺腑,涤痰浊。”

最奇的是治“产后抑郁”。有个新妇,生完孩子后总闷闷不乐,心口堵得慌,恶露不下。石翁用菊心芎配当归、柴胡,“芎能行血中之气,让瘀滞如菊瓣展开;当归补血,柴胡疏肝,三药相和,气顺血通,郁自解。”新妇喝了,恶露畅了,脸上也有了笑。溪娃记:“菊心芎入肝,能疏能补,如菊绽于肝郁之处,散阴霾。”

这些医案传到县里的官医那里,官医惊叹:“《本草图经》说菊心芎‘主中风入脑,头痛’,果然不虚。其效之着,盖因断面菊纹所示——纤维细密则气行畅,油点饱满则性温润,此乃形与效之合也。”他把《菊心医案》抄入《蜀医汇要》,叹道:“草木之形,即药效之征,古人诚不我欺。”

第五回 菊心传家 古法守其真

石翁老了,把种芎的法子传给溪娃,核心就一条:“守着紫岩,靠着江水,按着老规矩来,菊心就不会变。”

“选种要挑断面菊纹最清的,”石翁指着窖藏的苓种,“根须要白,芽眼要紫,像沾了雾的星。”

“下种要在清明后三日,”他翻开《农事历》,“此时紫岩渗水最旺,土温十五度,刚好催芽。”

“培土要用紫岩碎末拌河沙,”他踩着垄沟,“土要松,能透气,根才长得瘦而坚。”

“浇水必用过滤的岷江水,”他指着竹管引的水流,“浑水会让根毛躁,清水才养得纹细。”

“采收要等霜降后,叶片黄透,”他摸着饱满的根块,“此时油点最密,菊纹最显,香最烈。”

溪娃照着做,种出的菊心芎,断面的菊花纹一年比一年清。有年外地来的农技员,想改用电热温床催芽,溪娃试了试,苓苗长得快,可根块断面的菊纹却散了,“这芎没经自然的寒暖,性子躁了,开不出好菊花。”他还是换回老法子,用竹棚引雾,靠日光调温。

石翁临终前,给溪娃留下半块菊心芎的断面标本,用蜡封着,纹路依旧清晰。“这是咱江家的根,”老人握着溪娃的手,“不管将来出啥新法子,你都要记住:菊心芎的魂,在紫岩里,在江水里,在老规矩里,断了这些,就断了根。”

溪娃把标本挂在堂屋,每次种芎前都要看看。那朵凝固的“菊花”,像在说:千年前,它开在药农的手掌里;千年后,它开在典籍的字里行间;将来,它还要开在更多人的生命里,带着都江堰的水,紫岩的土,和江家人的守护。

(上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