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:
- 老者:姓陶,名朱,号鸱夷子,年逾八旬,隐于陶山,曾三散家财,深谙治生之道。
- 弟子:名计然,少负奇才,周游列国,慕老者之名,远道而来求教。
一、开篇:源与流之喻
计然:弟子闻先生三致千金,又三散之,世人皆称“陶朱公”。然今之天下,财货日蹙,民生多艰,敢问开源节流之道,其要何在?
陶朱:(指溪中流水)子见此水乎?源者,泉眼也;流者,溪涧也。泉竭则溪涸,堤溃则水泛。治国治家,亦犹是也。昔者大禹治水,疏川导滞,既浚其源,复固其堤,故能平水土而利天下。(引《禹贡》)
计然:然开源与节流,孰先孰后?
陶朱:二者如鸟之双翼,车之两轮,不可偏废。《商君书》云:“治国者,必先富民。”富民之术,开源为上,节流次之。然无节流以守成,开源终为泡影;无开源以拓新,节流亦成无源之水。
二、开源篇:拓源之法
(一)农工商并重
陶朱:昔者管仲相齐,通商工之业,便鱼盐之利,设轻重九府,使财货流通如江河。(引《管子》)吾尝游于齐,见其“相地而衰征”,按土地肥瘠征税,百姓勤耕;又设“轻重”之术,调控物价,故仓廪实而国富。
计然:农桑为本,工商为末,此乃常理。然先生为何并重之?
陶朱:子不闻《盐铁论》云:“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。”古之圣王,未有废工商而能富国者。试观今日之市,布帛、五谷、珠玉、鱼盐,皆赖商贾转输。若无商道,农夫之粟困于畎亩,女工之布滞于机杼,何以成天下之利?
(二)技艺生财
陶朱:鲁人有善织屦者,欲徙于越。或曰:“越人跣行,屦无所用。”对曰:“不然。越人跣行,故足多皴裂,若教以织屦,兼售药膏,可获厚利。”(引《韩非子》)此乃以技艺拓源之例也。
计然:然技艺之利,终有限矣。
陶朱:非也。昔者公输子为木鸢,三日不下,观者如堵,以此售艺,名动诸侯。(引《墨子》)又有蜀地寡妇清,擅丹穴之利,得秦皇礼遇,此皆技艺生财之典范。
(三)天时地利
陶朱:吾尝居于陶,此天下之中,诸侯四通,货物所交易也。(引《史记》)故能“候时转物,逐什一之利”。又观吴越之地,水网纵横,可养鱼、种稻、织绡,此乃地利之利。
计然:若遇天时不顺,如旱涝虫灾,当如何?
陶朱:《越绝书》载,越王勾践用计然之策:“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。”(引《史记》)此乃预蓄以待天时也。又有李悝“平籴法”,丰年收粮,灾年赈济,使民无饥馁,此亦开源之术。
三、节流篇:守财之道
(一)节用去奢
陶朱:昔者墨子见楚惠王,曰:“节俭则昌,淫佚则亡。”(引《墨子》)吾尝游楚,见其宫殿壮丽,耗费巨万,而百姓饥寒,此乃“竭泽而渔”也。反观秦国,商鞅变法,“重农抑商,奖励耕战”,虽严苛,然国库充实,终成霸业。(引《商君书》)
计然:节俭固善,然过犹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