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 百部温寒桑皮清,两味草木解儿忧(2 / 2)

【望闻问切·舌赤脉数的肺热征象】

岐大夫看月月的舌苔,舌质红,苔黄腻;切脉时,右寸脉洪数,如同按在奔流的小溪上。他又让月月张开嘴,见咽喉红肿,扁桃体II度肿大,表面有少量黄白色分泌物。

“李姐,这不是寒咳,是肺热咳嗽。”岐大夫用檀香扇给月月扇风,“孩子本就阳气旺盛,像个小火炉,幼儿园空调开得太低,一冷一热,外感风热之邪;加上你们可能给她穿得太多,‘爱之适以害之’,里热被闭在体内散不出去,肺热壅盛,所以咳嗽。”

李姐愣住了:“穿得多也会咳嗽?我还怕她着凉呢……”

“《幼幼集成》说得清楚,‘儿衣太厚,爱养过温,伤于热也’,”岐大夫指着月月的厚棉布衫,“肺为娇脏,不耐寒热,孩子新陈代谢快,比大人怕热。你给她穿这么厚,好比给小火炉加盖子,热气散不出去,就会化火,灼伤肺津,炼液为痰,所以痰黄黏稠;肺热上熏咽喉,所以嗓子疼;热扰大肠,所以大便干结。”

【处方玄机·桑白皮的泻肺妙法】

岐大夫开的方子让阿安很惊讶:“师父,这次用桑白皮啊?”

“对,热咳要用清热药,”岐大夫点头,“桑白皮是泻肺火的能手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‘治肺气喘满,虚劳客热’,性甘寒而不苦燥,最适合孩子。我用《幼幼集成》的清宁散思路,桑白皮三钱,地骨皮三钱(泻肺中伏火),茯苓二钱(利湿化痰),车前子二钱(引热从小便出),再加栝蒌皮二钱(清热化痰),杏仁二钱(降气止咳)。”

他特意交代:“桑白皮要刮去外层粗皮,取内层白皮,清热力才强;车前子要用布包煎,免得药渣呛到孩子。这药煎出来有点苦,可加少许蜂蜜调服,甜能润肺,也能缓和药性。”

临走时,岐大夫教李姐按摩天突穴:“脖子下面胸骨上窝中央,用中指轻轻按揉,每次1分钟,能清咽利喉,缓解咳嗽。”

【疗效调理·从空调房到绿豆汤的转变】

三日后复诊,月月的咳嗽明显减轻,黄痰变少了,大便也通畅了。岐大夫见她舌红稍退,苔黄渐化,便减了桑白皮的量,加了麦冬二钱:“肺热已清,但阴津受伤,麦冬能养阴润肺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‘主心腹结气,伤中伤饱,胃络脉绝,羸瘦短气’,最适合热病后期滋阴。”

他又给了个食疗方:“用绿豆一两、百合五钱、粳米二两,煮成粥,加少许冰糖,每天喝一碗。绿豆清热,百合润肺,粳米养胃,既能清余热,又能补津液。”

李姐不好意思地说:“岐大夫,我现在知道了,孩子不能捂太严,幼儿园老师说月月现在穿得跟小朋友一样,也不喊热了,晚上睡觉也不踢被子了。”

【医理点睛·从“肺为娇脏”到“清润兼施”】

此案关键在于“肺热壅盛”。小儿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,加之家长“过暖致热”,内外合邪,导致肺热炽盛。《素问·痿论》曰“肺热叶焦”,形象地说明肺热会灼伤肺阴,使肺失清肃。

清宁散中,桑白皮甘寒入肺,专泻肺经实热,为君药;地骨皮泻肺中伏火,退虚热,为臣药;茯苓、车前子利水渗湿,使肺热从小便而解,为佐药;栝蒌皮、杏仁清热化痰、降气止咳,为使药。全方清中有润,泻中有补,既清泻肺热,又顾护阴津,符合小儿“易实易虚”的病理特点。

后期加麦冬,体现了“热邪伤阴,滋阴善后”的思路,正如叶天士在《温热论》中所言“在卫汗之可也,到气才可清气,入营犹可透热转气……入血就恐耗血动血,直须凉血散血”,此案虽未入营血,但热邪伤津,及时滋阴,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。

【第三幕·药香里的辨治心法】

【师徒对话·百部桑皮的阴阳之道】

傍晚收诊时,阿安捧着药斗问岐大夫:“师父,百部治寒咳,桑白皮治热咳,可有时候孩子咳嗽又有寒又有热,怎么分呢?”

岐大夫擦着药碾,缓缓道:“小儿咳嗽,虽分寒热,却不可死守成规。你看冬冬,寒咳为主,但痰郁久了也会化热;月月热咳为主,可空调房里也受了风寒。关键是看舌脉,辨寒热轻重。”

他拿起一片百部和一块桑白皮:“百部色黄,性微温,入脾肺经,就像春日暖阳,能驱散肺中寒气,又能健脾化痰,适合寒咳有痰者;桑白皮色白,性甘寒,入肺经,就像夏日清泉,能浇灭肺中烈火,又能利水消肿,适合热咳伤津者。但记住,小儿‘脾常不足’,无论寒咳热咳,都要兼顾脾胃,所以百部丸里有健脾的底子,清宁散中也有茯苓护胃。”

阿安似懂非懂:“那有没有不寒不热的咳嗽?”

“当然有,”岐大夫指着墙上的《医学心悟》拓片,“程钟龄先生说‘止咳散温润和平,不寒不热,既无攻击过当之虞,大有启门驱贼之势’,就像冬冬后期用的方子,去掉麻黄,就是止嗽散的变方,适合寒热不明显的咳嗽。但说到底,辨证还是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,不能只看一两样。”

【尾声·老槐树下的草木传承】

夜色渐浓,岐仁堂的药香混着老槐树的气息弥漫开来。岐大夫将晒干的百部和桑白皮分别装入陶罐,罐身上贴着标签,字迹苍劲——“百部:温肺止咳,治寒咳要药”“桑白皮:清肺平喘,疗热咳妙品”。

“阿安,你看这百部和桑白皮,一温一寒,一润一泻,就像阴阳两面,”岐大夫吹灭油灯,“小儿咳嗽看似简单,实则关乎脏腑阴阳。治咳如治水,寒者温而化之,热者清而导之,虚者补而固之,实者泻而通之,关键是找到那把打开肺门的钥匙。”

阿安点点头,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,仿佛看到无数孩子在药香中展露笑颜。而岐仁堂的故事,就像这百部和桑白皮的根系,深深扎进岭南的市井街坊里,在每一次望闻问切中,传递着草木与生命的和解之道,让稚嫩的童声不再被咳嗽打断,而是充满天真的欢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