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章 岐仁堂的托毒奇方(2 / 2)

“莫慌。”岐大夫伸出食指,在李秀兰脐下三寸缓缓按压,“此处关元穴,乃元气之根。你脾虚下陷,毒邪留恋,需升阳举陷。”

他取出银针,在百会、足三里、脾俞穴施针:“《针灸大成》云‘百会主百病’,足三里健脾胃,脾俞补脾气。”行针时,李秀兰突然打了个寒颤,瘘口涌出一股浊水,腥臭之气大减。

四诊:重剂回春破沉疴

第七日复诊,李秀兰瘘口已见淡红肉芽,但仍有渗液。岐大夫察其舌苔转薄白,脉象沉缓有力,遂调整药方:

升陷汤合仙桔汤加减

生黄芪100g 升麻10g 柴胡10g 桔梗15g 仙鹤草100g 怀山药100g 人参15g 葛根30g 防风10g 紫苏叶10g

“仙鹤草收敛止血,补虚扶正;怀山药健脾益胃。”岐大夫将药包递给李秀兰,“你久病伤正,需重用参芪,方能托毒生肌。”

李丈夫忍不住问道:“为何之前用黄芪有效,现在却加量?”

“治病如用兵,需因势利导。”岐大夫指了指窗外的竹子,“黄芪托毒饮如先锋破阵,升陷汤合仙桔汤似稳扎稳打。《脾胃论》云‘脾胃虚则九窍不通’,唯有补足中气,方能化腐生新。”

尾声:岐黄薪火

半月后,李秀兰送来一面锦旗,上书“托毒生肌”。岐大夫望着她红润的面色,语重心长地说:“《外科正宗》云‘痈疽原是火毒生’。今后需戒生冷、节思虑,方能长治久安。”

李秀兰点头称是,目光落在药柜上的《金匮要略》:“岐大夫,为何重用黄芪能治瘘管?”

“黄芪味甘性温,入脾肺经。”岐大夫翻开泛黄的书页,“《神农本草经》言其‘主痈疽久败疮,排脓止痛’。脾健则湿浊得化,气充则毒邪自散。”

暮色中,岐仁堂的药香随着晚风飘散。李秀兰走在青石板路上,忽然想起岐大夫的话:“医道如弈棋,需观全局、知进退。”她摸了摸腰间的瘘口,那里已结痂脱落,新生的皮肤粉嫩如初——这,或许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。

结语:瘘口重生记

岐大夫坐在老梨木桌前,望着窗外熙攘的街巷,心中感慨。瘘管虽顽疾,却折射出中医辨证施治的大智慧:脾虚者补之,湿盛者化之,毒蕴者清之,肌腐者生之。正如《外科精要》所言:“治外必本诸内。”

他轻轻合上《仙方活命饮》,目光落在案头的黄芪托毒饮方上。远处,豆腐坊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,豆香与药香交织,仿佛在诉说着岐黄医术的千年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