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土救荒录·驴拉秧传奇(1 / 2)

楔子:赤地千里旱魃狂,灵草隐土待时昌

黄土高原的褶皱里,流淌着千年的苦难与生机。明崇祯年间,陕甘一带遭遇“百年大旱”,连续三年滴雨未下,泾河、渭水缩成细流,河床裸露出干裂的肌肤,如老者手背的皱纹。太阳像个烧红的铜盘,悬在天上,烤得黄土冒烟,草木枯黄,连最耐旱的沙棘都垂下了头。

这场大旱,按《黄帝内经》的五运六气推算,恰是“水运不及”之年,“太阴湿土”不得其令,反被“阳明燥金”乘之,天地间燥气横行,却又因河床积水、腐草霉变,在燥邪之下暗藏“湿毒”——百姓先是口渴唇裂,继而肚腹胀满,四肢浮肿,小便短少,肌肤按之如泥,村医称之为“燥中夹湿”的“肿症”,谓“天旱则水不行,人肿则水不通,天人一理也”。

在庆阳府安化县的“柳树沟”,村民们已挖光了草根,剥光了树皮。有位叫王老栓的老农,守着最后一头老驴,眼看着它日渐消瘦,肋骨如琴键般凸起。一日,老驴挣脱缰绳,跌跌撞撞跑到村外的盐碱滩,对着一丛贴地生长的带刺藤蔓啃食起来。那藤蔓茎如铁丝,叶呈掌状,边缘带锯齿,茎上的小刺沾着黄尘,在烈日下毫不起眼。谁也没想到,这被当地人叫做“驴拉秧”的野草,竟藏着救荒与疗疾的双重生机……

第一卷:旱魃为虐赤地裂,老驴啃秧得生机

(一)三年大旱草木枯

柳树沟的土地,裂开的口子能塞进拳头。崇祯六年的夏天,太阳把黄土晒得滚烫,赤脚踩上去能烫出水泡。村东头的龙王庙,泥像早已被拆了当柴烧,只留下一个土台,上面插着几根干枯的香。村民们眼神空洞,像晒蔫的向日葵,有气无力地倚在土墙上。王老栓的三亩薄田,麦粒瘪得像芝麻,收上来还不够塞牙缝。

(二)家驴濒死寻野草

王老栓家的老驴“灰灰”,是他唯一的念想。这日清晨,灰灰突然挣断缰绳,拖着瘦骨嶙峋的身子,朝着村外的盐碱滩挪去。王老栓拄着拐杖跟过去,见它趴在一丛野草前,贪婪地啃食着带刺的嫩叶,嘴角被刺划破渗出血珠,却毫不在意。那草贴地生长,藤蔓相互缠绕,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,竟泛着一点可怜的绿。

(三)驴愈人疑试草叶

连续三日,灰灰都去啃那野草。奇迹发生了:原本耷拉的耳朵竖了起来,浮肿的肚子渐渐消了,排尿也多了起来,虽然还是瘦,却有了精神。王老栓看着眼红,家里的小孙子已肿得睁不开眼,肚腹如鼓,小便一日只滴几滴。他摘了几片嫩叶,用清水淘洗,放进嘴里嚼了嚼,初时苦涩,继而舌面发麻,最后竟有一丝清凉感从喉咙滑下。

(四)煮草救孙见奇效

王老栓心一横,把嫩叶洗净,和仅存的一把麸皮一起下锅,煮成一锅绿糊糊。小孙子饿得直哭,闭着眼咽了半碗。当夜,孙子竟尿了一大泡,虽然还是黄赤,但肿胀的小腿明显松软了些。王老栓又煮了两日,孙子不仅尿量增多,眼睛也能睁开了。消息传开,村民们纷纷涌向盐碱滩,争抢着采摘那救命的“驴拉秧”。

(五)涩口充饥消浮肿

起初,村民们嫌草叶苦涩带刺,难以下咽。有个叫二柱子的后生,饿得急了,大把塞进嘴里,被刺得满嘴是血,却连说:“管他娘的,能填肚子就行!”吃了几日,人们发现,这草不仅能顶饿,更奇的是,身上的浮肿竟慢慢消退,小便也顺畅了。村医摸了摸脉,惊叹道:“此草涩中带苦,苦能燥湿,涩能固肠,竟能治这‘燥肿’!”

第二卷:四季采秧分性味,春芽冬根各显功

(一)春采嫩芽救饥肠

第二年开春,虽然还是干旱,但驴拉秧竟早早发了芽。嫩绿的芽尖顶着露珠,刺还软嫩。王老栓教村民:“春分后采芽,用开水焯过,拌点盐就能吃,能当菜充饥。”春芽味微苦带甘,不像老叶那么涩,最适合给孩子和老人吃。有户人家的媳妇怀孕水肿,吃了半月春芽,肿消了,气色也红润了,村医说:“春芽得木气,能疏肝利水,最宜妇人。”

(二)夏摘繁叶疗燥肿

入夏后,驴拉秧长得疯快,藤蔓铺展如绿毯,叶片肥厚。此时的叶子味极苦,嚼之舌面发涩,但清热利水之力最强。村民们把叶子晒干,磨成粉,掺在少量杂粮里做饼子。王老栓发现,用夏叶煎水喝,治“燥肿”最效:“日头越毒,这草劲儿越足,像能把肚子里的浊水烧开了排出去。”有个老烟枪咳得尿失禁,喝了夏叶汤,咳嗽轻了,尿也能管住了。

(三)秋收种子备荒年

秋分时节,驴拉秧结出了一串串褐黑色的小种子,如微型葡萄。王老栓带着孩子们采摘,晒干后装在陶罐里。“这籽能磨面,也能留着当种子,”他叮嘱道,“今年多种点,明年就有指望了。”秋籽味涩带甘,炒熟后有股清香,既能当零食,又能止泻——拉肚子的人吃点炒籽粉,很快就好转,此“秋收主收敛,涩能固肠”之理。

(四)冬挖老根温脾肾

冬至后,地上的藤蔓枯萎,王老栓却领着人挖根。驴拉秧的根须粗壮,呈黄白色,带着泥土的腥气。“冬根埋在土里,得火气藏于内,不似叶那么寒,”他教大家,“根须洗净炖萝卜,能治老人的‘冷肿’。”有个老婆婆常年怕冷浮肿,喝了根须汤,竟能下床走动了,说:“这根比叶子温乎,喝着心里踏实。”

(五)四气分明应五脏

村医根据王老栓的经验,总结出驴拉秧的“四气归经”:春芽微寒,入肝、脾经,疏肝健脾;夏叶苦寒,入心、膀胱经,清热利水;秋籽平涩,入大肠、肾经,固肠缩尿;冬根微温,入脾、肾经,温阳化湿。“就像老天爷给咱配的药,一年四季都能用,”王老栓感叹道,“啥时候该吃啥,草自己都告诉咱了。”

第三卷:五行相生克旱毒,刺叶根茎合阴阳

(一)金刺固涩如铠甲

驴拉秧最显眼的是茎上的小刺,形似微型狼牙棒,色呈青褐。王老栓发现,刺越硬的植株,治水肿效果越好。“这刺像铁钉子,能把湿气钉住排出去,”他不懂五行,却说出了门道——刺属金,金能生水(利尿),又能固涩(止泄),故既能利水又不致泻脱。有次二柱子吃坏了肚子,又肿又拉,王老栓用带刺的茎煎水给他喝,竟两全其美。

(二)木藤蔓延通经络

藤蔓匍匐生长,左旋缠绕,如人体的经络。村民们用老藤晒干编筐,发现常接触藤条的手,冬天不易冻裂。村医受此启发,用藤条煮水熏洗关节,治好了好几个老人的风湿肿痛。“藤属木,木主疏泄,能通经络,”村医解释,“就像疏通水渠,经络通了,湿气就走了。”

(三)火叶苦寒清燥热

驴拉秧的叶片在烈日下格外精神,叶色深绿近黑,属火。其味苦性寒,最能清解“燥中夹火”之毒。有个书生中暑,高热烦躁,小便短赤,王老栓捣了鲜叶敷在他额头,又煎水灌下,半日便退热了。“这叶就像夏天的树荫,能挡住头顶的火气,”村民们说,“难怪太阳越毒,它长得越旺。”

(四)水根润下利水道

冬根埋在地下,吸收水分,性平偏润,属水。它不像叶那么苦寒,能利水又不伤阴。村里的教书先生,长期伏案,小便涩痛,王老栓用根须炖猪腰给他吃,连吃五日,竟好了。“根在土里吸水,人吃了也能吸水排尿,”先生文绉绉地说,“此乃‘同气相求’也。”

(五)土性调和养脾胃

驴拉秧能在贫瘠的黄土、盐碱地生长,得土气最厚。无论是叶、茎、根、籽,经炮制后都能入脾胃,助运化。村民们吃了太多粗粮,脾胃虚弱,王老栓便用炒过的驴拉秧籽拌在粥里,“炒过就不寒了,能帮着消化”。这体现了土能调和四行,正如脾为后天之本,能运化水谷,也能运化水湿。

第四卷:五运六气应旱涝,驴拉秧性随天变

(一)水运不及燥肿甚

崇祯六年是“水运不及”年,天旱地裂,百姓多“燥肿”——皮肤干燥却浮肿,口渴欲饮又尿少。王老栓发现,这年的驴拉秧叶片格外厚实,苦味更重。“天不下雨,草就把劲儿都攒在叶里了,”他让村民多采叶煎水,配点麦冬(润燥),果然消肿更快。这符合“运不及则其气衰,物代之盛”的规律,驴拉秧以强盛的苦寒之性,弥补天之水运不足。

(二)土运太过湿肿生

崇祯八年,天公稍作美,下了几场雨,却又酿成“土运太过”,雨水积在低洼处,滋生湿气,村民多患“湿肿”——皮肤黏腻,浮肿按之凹陷不起。此时的驴拉秧,根须长得特别粗壮。王老栓教大家挖根,与苍术(燥湿)同用,“今年根壮,能管住这烂泥似的湿气”。土运太过则湿盛,驴拉秧以土性之根,助脾运化,体现“土能克水”。

(三)木运平年长势匀

崇祯十年,“木运平气”,风调雨顺了些。驴拉秧长得不高不矮,茎叶匀称。村民们发现,这年的草,无论芽、叶、藤、根,药性都比较平和,“不那么苦,也不那么涩,正好当菜吃”。王老栓说:“老天爷公平了,草也懂事了,啥都适中。”木运平则气机调畅,草木得自然之性,药性也平和。

(四)阳明燥金当令时

每年秋分后,“阳明燥金”当令,气候干燥,村民易生“燥咳”兼“尿涩”。此时的驴拉秧藤茎坚韧,王老栓便用藤配杏仁(润肺),煎水喝。“藤能通,杏仁能润,正好治这又干又堵的毛病,”他解释道。燥金主收敛,驴拉秧藤却以疏泄之性,佐以润肺之品,使敛中有散。

(五)太阳寒水主事冬

隆冬“太阳寒水”当令,寒邪盛,村民多“寒肿”——怕冷,浮肿以下肢为主。王老栓取驴拉秧根,用酒炒过(去寒),配生姜、葱白,煮水喝。“酒能壮阳气,姜能驱寒,根能利水,”喝了浑身发热,小便增多,浮肿渐消。这是“用热远热”(冬季用温药)的灵活运用,借天之寒水,助草之利水,又以温热药防其太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