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卷:四气五味细分辨,归经治病有专攻
(一)苦寒清泄治热淋
经过多年实践,王老栓和村医总结出驴拉秧的“四气五味”:叶,味苦性寒,入膀胱经,善治“热淋”——小便灼热刺痛,尿色黄赤。有个赶车的把式,跑长途憋尿,得了这病,痛得直打滚。王老栓取鲜叶捣汁,兑点蜂蜜(矫味)给他喝下,片刻便觉尿道清凉,如久旱逢甘霖。“这叶就像给膀胱开了窗,热乎气全散了。”
(二)辛涩发散透表湿
春芽和嫩藤,味辛带涩,性微温,入肺经。能治“表湿”——恶寒发热,头身困重,小便不利。村里的放羊娃淋雨感冒,王老栓用春芽煮水,加了点葱白(发汗),喝后盖被出汗,汗出后小便一通,病就好了。“辛能发汗,涩能固表,汗出不太过,湿邪随汗解。”
(三)甘淡渗利消水肿
驴拉秧的老根,经酒蒸后,味转甘淡,性平和,入肾经。专消“肾虚水肿”——腰膝酸软,下肢浮肿,小便不利。有个老太太,常年浮肿,用根炖羊肉吃,半月后竟能自己走路了。“甘能补,淡能渗,补而不腻,利而不伤,”村医说,“这根最懂老人的身子骨。”
(四)酸涩收敛止滑脱
秋籽味酸涩,性平,入大肠、肾经。能治“滑脱”之症——拉肚子、遗尿、遗精。有个小孩尿床,王老栓把秋籽炒香,磨成粉,每晚睡前给一勺,果然见效。“涩能收,就像给关不紧的门加个栓,”他解释道,但又强调,“不能多吃,吃多了会便秘,得配点麻子仁。”
(五)归经有序治三焦
驴拉秧的不同部位,归经各有侧重:叶入上焦(肺、膀胱),清热利水之上源;藤入中焦(脾、肝),疏利中焦之气机;根入下焦(肾、膀胱),温化下焦之水湿。治全身水肿时,王老栓会全草合用,“叶开上源,藤疏中流,根利下游,像疏通整条河,水就顺了。”
第六卷:七情配伍增效用,相须相使救荒年
(一)相须车前草,利水功倍增
治重症水肿,王老栓必用驴拉秧叶配车前草。“这俩草是一对儿,”他说,“一个苦寒清热,一个甘寒利水,加起来比单用好十倍。”有个挖煤的矿工,下肢肿得像水桶,用这两味草煮水,喝了半月,肿全消了。这是“相须”,同类相从,功效倍增。
(二)相使麸皮粥,养胃减苦寒
饥荒时,村民们常把驴拉秧叶切碎,掺在麸皮粥里煮。“光吃草太寒,伤肚子,加把麸皮就温和了,”王老栓解释,麸皮甘温,能健脾养胃,制约驴拉秧的苦寒之性,这是“相使”,一主一辅,相得益彰。
(三)相畏生姜片,制寒护脾胃
体质虚寒的人,吃了驴拉秧容易拉肚子。王老栓就加几片生姜同煮。“生姜辣乎乎的,能管住草的寒气,”这是“相畏”,生姜能减轻驴拉秧的副作用,保护脾胃。
(四)相杀甘草梢,解刺防过敏
少数人对驴拉秧的刺过敏,接触后皮肤红肿发痒。村医便用甘草梢煎水给他们洗,“甘草能解百毒,专门对付这刺的小脾气”,这是“相杀”,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的毒性或不良反应。
(五)单行应急用,简便显奇效
对于轻症,比如轻微浮肿、小便不畅,村民们常单采驴拉秧的某部分用:叶煮水当茶,藤晒干当柴(烧后的灰也能利水),根泡酒喝。“急了的时候,一味药也能顶事,”王老栓说,这体现了“单行”的妙用,简单直接,适合荒年。
第七卷:救荒医道传民间,驴拉秧名入典章
(一)民谣传唱记功过
柳树沟的孩子们,会唱一首关于驴拉秧的民谣:“驴拉秧,驴拉秧,荒年能当粮。刺儿扎,味儿苦,消肿尿水长。春吃芽,夏吃叶,秋冬根籽藏。老天爷,不睁眼,留条活路给咱闯。”这民谣口口相传,成了最早的“药用说明书”。
(二)方志记载救荒事
清代《庆阳府志·物产》记载:“驴拉秧,又名葎草,生盐碱地,茎叶有刺,可救荒。味苦寒,能利水消肿,治五淋,民间多用之。”《救荒本草》也收录了它,注明“采嫩叶,焯后淘净,可食,止泻痢”。这些记载,正是对民间实践的认可。
(三)农书收录备荒策
《农政全书》的“救荒篇”里,提到驴拉秧:“可种于贫瘠之地,耐旱耐盐碱,既作救荒草,又作治肿药,一举两得。”还记载了种植方法:“春播,密植,可当绿肥,改良土壤。”
(四)医案流传验实效
民国《陕甘医案》记载:“某村大旱,民多肿,用驴拉秧叶,或煎或捣敷,肿消者十之八九。其效在‘苦燥清利’,能去‘燥中之湿’。”医家还发现,用驴拉秧与西瓜皮同用,治“暑湿水肿”更效,这是对七情配伍的发展。
(五)现代研究证其功
现代研究表明,驴拉秧(葎草)含有的成分,具有利尿、抗炎、抗菌作用,能促进尿液排出,减轻水肿,对尿路感染有治疗作用。在西北一些地区,仍有用其治疗肾炎水肿、尿路感染的民间验方,与几百年前的救荒经验一脉相承。
结语:黄土有情生救草,旱年无粮出医方
驴拉秧的故事,是黄土高原上一曲生存与智慧的赞歌。在赤地千里的大旱中,它以带刺的身躯,既充当了果腹的“救命粮”,又成为了疗疾的“济世药”,完美诠释了“药食同源”的古老理念。
它的苦寒清泄,应和了旱年“燥中夹湿”的病机;它的四季可采,顺应了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”的自然规律;它的五行属性,体现了“天人相应”的整体观;它的七情配伍,展现了先民“扬长避短”的用药智慧。从王老栓发现老驴啃草,到村民们总结出“驴拉秧,荒年粮,利尿消肿保健康”的谚语,再到被载入典籍,这株平凡的野草,走过了一条“实践—经验—理论”的升华之路。
它告诉我们,最珍贵的药物,往往就生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;最深刻的医道,常常蕴藏在最朴素的生存实践中。
赞诗
《咏驴拉秧》
黄土坡上驴拉秧,带刺含辛救饥荒。
苦能燥湿消浮肿,涩可固肠保健康。
春采嫩芽填饥腹,冬挖老根利肾汤。
莫道平凡无足取,一株野草有阴阳。
尾章:秧草犹茂古风存,旱年智慧照今人
如今的柳树沟,早已不是当年的不毛之地,梯田层层,果树成行。但在田埂边、荒坡上,驴拉秧依然默默地生长着,仿佛在诉说那段艰难的岁月。当地的老人,还会在春天采些嫩芽做菜,夏天用叶煮水给孩子喝,预防痱子和尿路感染。
现代药理研究,为驴拉秧的功效提供了科学佐证;而民间的使用经验,则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。这株曾救万民于饥荒的野草,如今仍是中药宝库中的一员,其利尿消肿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被广泛应用于临床。
驴拉秧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个救荒传说,更是“实践出真知”的生动例证,是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具体体现。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先民在与自然的抗争中,如何观察、总结、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,生生不息。黄土高原的风,还在吹过田埂,吹动着驴拉秧的藤蔓,那尖刺上的阳光,依然闪烁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