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经典中关于“天人合一”的论述贯穿了从先秦到宋明的思想脉络,以下从核心经典及代表性文献中梳理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,并结合其哲学内涵与历史背景进行解析:
一、先秦经典:天人关系的哲学奠基
1. 《周易》:三才之道与阴阳和合
- 原文:
“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”(《易传·说卦》)
“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。”(《易传·文言》)
- 解析:
《周易》将“天”“地”“人”并列为“三才”,认为三者通过“阴阳”“刚柔”“仁义”的互动形成统一整体。人需效法天地的德行(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),使自身行为与自然节律、道德法则相合,体现了“天人同构”的早期智慧。伏羲氏“观象于天”创造八卦的传说(《系辞下传》),更将“天人合一”追溯至文明起源,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效法。
2. 《论语》:天命与人事的辩证统一
- 原文:
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(《为政》)
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!”(《阳货》)
“钓而不纲,弋不射宿。”(《述而》)
- 解析:
孔子将“天”视为道德秩序的源头(如“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”),但反对对天的神秘化解读。他通过“知天命”强调人对道德使命的自觉,又以“天何言哉”揭示自然运行的规律性,主张人应顺应自然(如“钓而不纲”体现可持续发展观)。这种“敬畏天命”与“尽人事”的平衡,奠定了儒家“天人合一”的实践基调。
3. 《孟子》:尽心知性以知天
- 原文:
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”(《尽心上》)
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(《离娄上》)
- 解析:
孟子将“天”内化为人性的本质,认为人通过扩充本心的善端(“恻隐之心”等)即可知性,进而知天。“诚”是天人相通的枢纽——天的本质是“诚”(真实无妄),人通过“思诚”(践行道德)实现与天的合一。这一论述将“天人合一”从外在效法转向内在心性的自觉,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源头。
4. 《中庸》:诚通天人,与天地参
- 原文:
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(首章)
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……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(第二十二章)
- 解析:
《中庸》以“诚”为核心,构建了“天命—人性—教化”的贯通体系。“天命”赋予人善性,人通过“率性”(遵循本性)与“修道”(修养教化)回归天道。最高境界是“至诚”者通过“尽性”参与天地化育,实现“与天地参”(即与天地并列为三)的终极合一。这一思想将伦理实践与宇宙秩序紧密绑定,成为儒家“天人合一”的纲领性表述。
二、汉代:天人感应的政治化阐释
5.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:天人同构与灾异谴告
- 原文:
“天人之际,合而为一。”(《深察名号》)
“天地人,万物之本也。天生之,地养之,人成之。”(《立元神》)
- 解析:
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学说,提出“人副天数”(人体结构与自然对应)和“天人感应”理论。他认为君主作为“天子”需“法天而行”,若失德则天降灾异警示(如地震、蝗灾),若行仁政则现祥瑞(如嘉禾、凤凰)。这一思想虽带有神学色彩,却将“天人合一”与政治伦理结合,强化了儒家对社会秩序的干预力。
三、宋明理学:天理与心性的本体论统一
6. 张载《正蒙》:气一元论下的天人合一
- 原文:
“乾称父,坤称母……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(《西铭》)
“儒者则因明致诚,因诚致明,故天人合一。”(《乾称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