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解析:
张载首次明确提出“天人合一”概念,以“气”为万物本原,认为人与万物皆由“气”构成,本性相通(“天地之帅吾其性”)。通过“穷理尽性”的修养,人可超越个体局限,达到“民胞物与”(视人民为同胞、万物为伙伴)的境界,实现与天地万物的精神统一。
7. 程颢《二程遗书》:天人本无二
- 原文:
“天人本无二,不必言合。”(《遗书》卷六)
“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。”(《遗书》卷二上)
- 解析:
程颢认为“天”即“理”,人与天地万物同具“生生之理”。“仁”作为天地之心,要求人破除私欲,以“浑然与物同体”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。这种“一体之仁”超越了先秦儒家的伦理范畴,将“天人合一”升华为一种宇宙生命的整体意识。
8. 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格物致知与理一分殊
- 原文:
“性即理也。”(《孟子集注》)
“天地之间,有理有气……理一而分殊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)
- 解析:
朱熹将“天理”视为宇宙本体,认为人性本于天理,但被私欲遮蔽。通过“格物致知”(探究事物之理)和“存天理灭人欲”的修养,人可复归本性,与天理合一。“理一分殊”理论则强调天理在万物中的具体表现(如人性、物性),为“天人合一”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。
9. 王阳明《大学问》:心外无物,一体之仁
- 原文:
“大人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。”(《大学问》)
“见孺子入井而恻隐,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……是其一体之仁也。”(同上)
- 解析:
王阳明以“心即理”为核心,认为“良知”是天理在人心的呈现。通过“致良知”(去除私欲、恢复本心),人可体认“天地万物一体之仁”——不仅对同类有恻隐,对鸟兽、草木、瓦石亦有顾惜,最终达到“与天地万物为一”的精神境界。
四、其他经典中的天人智慧
10. 《尚书》:天视自我民视
- 原文:
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”(《泰誓》)
- 解析:
强调“天”的意志通过民心体现,君主需以民意为天命,将“天人合一”落实于政治实践,形成“民本”思想的源头。
11. 荀子《天论》:制天命而用之
- 原文:
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(《天论》)
“天有其时,地有其财,人有其治,夫是之谓能参。”(同上)
- 解析:
荀子虽主张“明于天人之分”,但认为人可通过“制天命而用之”(利用自然规律)实现与天的和谐。这种“天人相分”与“天人合一”的辩证观,丰富了儒家对天人关系的认知。
总结:天人合一的思想脉络
从《周易》的“三才之道”到王阳明的“一体之仁”,儒家“天人合一”的论述呈现出从自然效法到道德自觉、从外在关联到内在贯通的演进:
1. 先秦:以孔子的“知天命”、孟子的“尽心知性”、《中庸》的“至诚尽性”为核心,确立了“天人同德”的伦理基础。
2. 汉代: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”将其政治化,赋予神学色彩。
3. 宋明:理学以“天理”“心性”重构哲学体系,使“天人合一”成为贯通宇宙论、伦理学与修养论的终极命题。
这些论述共同塑造了中国人“顺应自然、参赞化育”的思维范式,深刻影响了传统社会的伦理、政治、艺术与生态观,至今仍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供智慧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