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道芎光:书生奇遇记(下卷)(1 / 2)

第五卷:长安月凉 芎香解烦

王实在长安城外的客栈住了下来。九月的长安,秋意渐浓,街面上飘着桂花的甜香,可他心里却像压着块石头——同科的举子们大多出身名门,带着仆从和精美的文房四宝,唯有他,背着半旧的书箧,脚上的布鞋还沾着蜀道的泥。更让他心烦的是,连日来的奔波加上考前的焦虑,太阳穴又开始隐隐作痛,像有只小虫在里面钻。

夜里,他躺在硬板床上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,照在书箧上,他忽然想起怀里的布包,忙取出来,打开一看,秦老给的川芎还带着淡淡的辛香。他按秦老说的,取了一片酒炒川芎,放在嘴里慢慢嚼。

起初有些辛辣,嚼着嚼着,竟生出些微甘。那股熟悉的辛香顺着喉咙往下走,不一会儿,太阳穴的胀痛就减轻了,脑子里像被清风扫过,混沌散去不少。他想起秦老说的“酒炒川芎能补气血”,原来不是虚言。

次日清晨,客栈里一片嘈杂。隔壁房的刘举子正抱着头呻吟,说昨夜头痛欲裂,一夜未眠,连今晨的卯时文会都怕参加不了。刘举子是江南才子,平日里总带着几分傲气,此刻却面色苍白,额上全是冷汗。

王实犹豫了一下,还是走过去,取出一小块生川芎:“刘兄若不嫌弃,试试这个?嚼着吃,或许能缓解些。”

刘举子瞥了他一眼,见是块不起眼的草根,皱着眉道:“这能管用?我家带来的天麻都没用。”

“不妨一试,”王实笑道,“这是蜀地的川芎,专治头痛。”

刘举子半信半疑地接过,放进嘴里嚼了几下,眉头立刻舒展开来:“咦?这味儿冲是冲,倒真管用!头里像开了扇窗,亮堂多了!”

文会上,刘举子才思泉涌,连作三首律诗,引得众人赞叹。散会后,他特意找到王实,拱手道:“王兄,昨日多谢那‘头痛草’,不然我可就出丑了。只是这草看着寻常,为何如此神奇?”

王实便把秦老教他的话说了一遍,从“菊花心”说到配伍之道,听得刘举子连连称奇:“原来一味草药,竟有这么多学问!王兄若不介意,能否割爱一些?我愿出重金。”

王实摆摆手,分了一半川芎给他:“出门在外,互相帮衬是应该的。只是这川芎性烈,刘兄若是风热头痛,最好配点菊花;若是血虚头痛,配点当归才好。”

刘举子记下了,从此对王实另眼相看。两人常常一起讨论学问,也聊些草药的事。王实发现,长安城里的药材铺虽多,却少见有“菊花心”的川芎,药铺掌柜说:“蜀地来的川芎金贵,要提前预订,寻常人还买不到呢。”

第六卷:科场风云 芎香护佑

大比之日,天还没亮,贡院外就挤满了举子。王实随着人流往里走,心里有些忐忑,手心全是汗。忽然,他看见前面有个举子脚步踉跄,捂着额头就往地上倒,周围一片惊呼。

“是赵举子!”有人喊道,“他素有头风,怕是旧疾犯了!”

几个衙役想把他抬出去,赵举子却挣扎着说:“让我进去……我等了三年了……”

王实心里一动,挤过去,从怀里掏出剩下的川芎,对衙役说:“让我试试,或许能让他进考场。”他取了些生川芎,又向旁边药铺讨了点薄荷,一起嚼碎了,敷在赵举子的太阳穴上,又让他吞下一小块酒炒川芎。

不过片刻,赵举子的脸色就缓和了,他睁开眼,感激地看着王实:“多谢……头不晕了。”

王实扶着他进了考场。考场上,烛火通明,举子们奋笔疾书。王实起初有些紧张,写着写着,又觉得头有些沉。他想起秦老的话,悄悄摸出最后一点川芎,放在鼻尖闻了闻。那辛香一入鼻,精神立刻振奋起来,思路也清晰了,笔下的文章一气呵成。

三场考下来,王实虽有些疲惫,却没再犯头痛。而被他救下的赵举子,也顺利考完了所有场次。放榜那日,王实中了进士,赵举子也榜上有名。两人在红榜前相遇,赵举子握着王实的手,激动地说:“若非王兄的川芎,我这辈子都圆不了科举梦!这恩情,我记一辈子!”

刘举子也中了,他挤过人群,笑着说:“我说什么来着?那川芎是仙草!王兄,你这不仅是救了赵兄,更是救了他全家啊!”

三人相视而笑,都觉得这川芎不仅治好了头痛,更牵起了一段缘分。王实站在红榜前,望着长安的天空,忽然想起蜀道上的雨,想起岩穴里的火,想起秦老的白发。他知道,自己能有今日,除了十年寒窗,还有那株来自蜀地的川芎,和那位不知名的采药老人。

第七卷:官舍行医 芎方传世

王实被授了个翰林院编修的职位,在长安住了下来。他虽身在官场,却没忘了秦老的教诲,常常研究草药,还把秦老教的川芎配伍之法记在纸上,编成小册子。

一日,吏部侍郎的夫人派人来请,说夫人产后头痛不止,请了好几位大夫都没用,人已经瘦得脱了形。王实赶到侍郎府,见夫人面色苍白,眼眶发黑,脉象细弱如丝。

“夫人这是产后血虚,又受了风寒,”王实诊脉后说,“血不足,风邪就趁虚而入,堵在头窍里,所以头痛。”他想起秦老的四物汤,便开了方子:川芎三钱,当归五钱,白芍四钱,熟地五钱,再加少许防风、荆芥。

侍郎看了方子,皱眉道:“川芎性烈,内子刚生产完,身子虚弱,用这个妥当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