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芎缘蜀地·永康卷》(下卷)(1 / 2)

第五回 图经问世名声噪 太医院验永康芎

北宋熙宁元年,《本草图经》刊行天下,“蜀川者为胜”与“永康军川芎”图的记载,如一阵春风,让永康军的川芎名声传遍大宋。汴京太医院的李太医,素以严谨着称,见书中对永康川芎赞誉有加,便奏请朝廷,派采药师前往蜀地,取来永康川芎与秦州、抚州芎藭,做对比试验。

采药师带回的永康川芎,果然如图谱所载:圆实如拳,重实压手,断面油点密如星斗,辛香甘润。李太医选了三十名风寒头痛患者,分三组施治:一组用永康川芎配白芷,一组用秦州芎藭,一组用抚州芎藭,均按古法煎制。

七日后,结果令太医院震惊:永康川芎组,二十五人头痛痊愈,余者减轻,且无一人出现口干、烦躁;秦州芎组,十五人好转,十人出现燥渴;抚州芎组,十二人好转,八人头痛反复。李太医在《太医局验药录》中写道:“永康军川芎,脂润而不燥,重实而力足,行气活血之中,兼具滋养之性,非他地芎藭可比,《本草图经》‘蜀川者为胜’之言,信不诬也!”

消息传回永康军,堰头村的川伯(此时已被村民尊为“芎翁”)捧着太医院的文书,对儿子阿堰说:“咱种的芎,被朝廷认了!这不是咱的本事,是岷江水的恩,是油沙土的情。”阿堰此时已能独当一面,他在芎田边立了块新碑,刻着李太医的评语,来往药商见了,无不加价收购。

第六回 堰头村技艺传家 稻芎轮作蕴天机

熙宁年间,永康军的川芎种植已形成“堰头十三法”,从选种到炮制,环环相扣,皆由芎翁一家代代相传。阿堰对村民详解:“选苓子,要挑‘三圆’——形圆、顶圆、根须圆;下种要‘三看’——看天(雨后三日)、看地(土松如筛)、看水(渠水半满);采收要‘三忌’——忌烈日、忌冻土、忌破皮。”

最核心的仍是“稻芎轮作”。阿堰带着村民在田间开渠,引岷江水先灌稻田,待水稻收割后,放水晒田,让阳光将土壤中的湿气收至三分,再翻土种芎。“水稻喝饱了水,土壤就有了‘润根’的底气;晒田收了燥气,川芎根才不会烂。”阿堰踩着刚翻过的油沙土,土块松散如酥,“这土,得像养孩子,饿了喂(施肥),渴了浇(灌水),冷了晒(晒田),才能长出好芎。”

炮制之法更是精妙。阿堰发现:酒炒永康川芎,辛香中带暖,能引药上行,治巅顶头痛最灵;醋炒者,入肝经血分,治妇人经痛如神;生用者,清利头目,治风热头痛最佳。他教村民:“酒要用郫筒酒(蜀地名酒),醋要用保宁醋(川北名醋),本地的料,才能配本地的芎。”

有个从江南来的药商,想学“稻芎轮作”,将永康苓子带回去,按此法种植,长出的川芎却依旧瘦长,油点稀疏。他回来请教阿堰,阿堰带他看堰头村的土:“你看这油沙土,含岷江冲积的腐殖质,酸碱度正合川芎性子;江南土偏酸,强学轮作,也养不出这脂润劲儿。”药商叹服:“果然‘离了永康土,难成永康芎’!”

第七回 岷江水患验真芎 乱世之中显风骨

元丰三年,永康军遭遇罕见洪灾,岷江水漫过堤岸,淹没了近半芎田。水退之后,许多芎苗烂根,药农们急得直落泪。阿堰却发现:靠近都江堰宝瓶口的“老芎田”,因地势稍高,排水及时,芎苗竟大多存活,挖出的根茎虽比往年小些,断面油点依旧饱满。

“这就是‘稻芎轮作’的好处!”阿堰对村民说,“水稻根须在土里留下的空隙,让洪水能及时排走,没轮作的田,土黏如泥,芎根全烂了。”他组织村民抢救存活的芎苗,补种苓子,又用草木灰撒田,杀菌固本。这年秋收,“老芎田”的川芎虽减产,品质却丝毫不减,药商们闻讯赶来,出价更高:“水灾后的芎,经历了考验,药效更足!”

次年,关中大旱,秦州芎藭减产,价格飞涨,有奸商将其他地方的川芎染色、增重,冒充永康川芎售卖。阿堰得知后,带着真川芎赶往成都府,当众煮水:真芎汤脂润黄亮,假芎汤浑浊发暗;真芎香带甘,假芎香带腥。成都知府见状,下令严查假货,并为永康川芎颁发“防伪木牌”,刻上“堰头村造”四字,凭牌收购。

“咱种芎,先得种良心。”阿堰对儿子小岷说,“《本草图经》说‘蜀川者为胜’,这‘胜’里,就有‘不欺’二字。”小岷似懂非懂,却跟着父亲,在每批川芎上挂上牌,哪怕少赚些钱,也绝不以次充好。

第八回 医典续载芎缘深 千年堰头传薪火

元佑年间,《本草衍义》编撰,作者寇宗奭特意引用《本草图经》“永康军川芎”图,补注:“亲至蜀地验之,永康川芎嚼之微甘,余芎多苦,此其别也。甘者能补,苦者多泄,故蜀川芎为胜。”进一步印证了永康川芎“脂润补养”的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