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回 百年传承芎缘续 蜀地药香满乾坤
嘉庆年间,芎生已年过花甲,他将毕生经验写成《蜀芎种植炮制全书》,书中详细记载:“金沙芎的培育需经‘三代优选’,第一年选野生芎作祖种,第二年种出父种,第三年方得子种;炮制的‘酒蒸蜂蜜炒’,需用岷江江心水调蜜,方能中和芎之燥性。”这本书被四川布政使收录进《蜀地农桑辑要》,成了后世种植川芎的教科书。
此时的川芎镇,已发展成“川芎之乡”,镇上的“川芎会馆”,每年举办“芎王赛”,评选最优质的川芎,获奖者的苓种会被刻上名字,供全镇药农共享。芎生的孙子小堰,在一次“芎王赛”中夺冠,他培育的川芎重实达八钱,油点六十余,被《成都府志》记载为“蜀芎之最”。
道光年间,蜀道上的战乱曾一度影响川芎外运,但灌县的药农们死守芎田,甚至将苓种藏在都江堰的暗渠中,保住了种源。乱平后,第一茬川芎采收,药农们捧着芎,对着《四川通志》的石碑祭拜,说:“通志说咱芎是蜀地之冠,咱就不能让它断了根。”
清末民初,西方药材涌入中国,但蜀地百姓仍信川芎:“西药来得快,却不如川芎温,咱蜀人的身子,还是得靠蜀地的药养。”灌县的川芎通过长江航运,远销至上海、香港,甚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,进入东南亚,被华侨称为“家乡的药香”。
结语
蜀芎的故事,是《四川通志》记载的物产传奇,更是蜀地水土与人共同书写的生命史诗。从《四川通志》将其与何首乌、升麻并列,到“金沙芎”成为贡品;从“稻芎轮作”的智慧,到“酒蒸蜂蜜炒”的炮制;从蜀道上的辛香,到百姓口中的民谣,川芎以“形圆、重实、脂润”的独特身姿,诠释了“道地药材”的真谛——它不仅是一种植物,更是一方水土的精魂,一段历史的见证,一种文化的符号。
《四川通志》的记载,为这段传奇盖下了权威的印戳;而蜀地药农的坚守,则让这枚印戳历经岁月而不褪色。正如灌县老药农所言:“川芎冠蜀产,不是因为通志写了,是因为它在蜀地长了千年,治了千年,活进了蜀人的日子里。”
赞诗
通志煌煌记蜀产,川芎首冠何首乌。
金沙土育圆如珠,岷水滋养润似酥。
能透巅顶风邪痛,善通血海滞瘀枯。
蜀道千年香不断,一城药韵满江湖。
尾章
如今的灌县(已改称都江堰市),川芎依旧是当地的支柱产业,“稻芎轮作”的田埂上,现代化的喷灌设备与传统的药锄共存。《四川通志》的记载,被刻在都江堰景区的“蜀药长廊”,与“永康军川芎”图、清代贡芎木牌一同,向游人诉说着川芎与蜀地的千年缘分。
每当采收季节,岷江边的芎田依旧辛香弥漫,药农们会告诉孩子:“《四川通志》说咱的川芎是蜀地之冠,这冠,戴在土里,长在根上,也记在咱心里。”
这便是传承:典籍会泛黄,石碑会风化,但草木与土地的缘分,人与草木的深情,永远在时光里生长,如蜀芎的根,扎得深,长得壮,香得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