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回 巫医探药性 配伍初显能
村里的老药婆,人称巫姑,并非真的会巫术,而是懂得许多草药知识,为人看病,多有灵验。自从知道了\"头痛草\"的妙用,巫姑便经常去丹岩谷观察它的生长,研究它的药性。她发现,这草的生长与四季变化息息相关。
春日,它随着春雷萌动,吸收阳气而发芽,此时采其嫩苗,辛味较淡,药性也较缓,适合用来调理小儿的轻微头痛。夏日,它枝繁叶茂,吸纳了充足的火气与雨水,此时采其叶,辛味浓烈,药性较强,用来治疗成年人因风热引起的头痛效果显着。秋日,它的能量汇聚于根部,此时采挖其根,辛温之性最为醇厚,是治疗重症头痛的良药。冬日,它的根深藏土中,休养生息,此时不宜采挖,否则会损伤其根本,违背\"冬藏\"之道。
巫姑还发现,这\"头痛草\"不仅能治头痛,还有其他的功效。有一次,村里的张木匠不小心从房梁上摔了下来,摔伤了腿,瘀血肿痛,动弹不得。巫姑便取了\"头痛草\"的根,与活血化瘀的当归、红花一起捣烂,敷在张木匠的伤处,又用其根煮水让他喝下。没过几日,张木匠腿上的瘀血便消散了,肿痛也减轻了许多。巫姑由此得知,这草不仅能\"主中风入脑头痛\",还能活血化瘀,治疗跌打损伤。
她还发现,这草的药性虽然猛烈,但与其他草药配伍,能起到更好的效果,也能减少其副作用。比如,用它治疗头痛时,如果病人身体虚弱,她便会加入一些补气的黄芪,这便是\"七情\"中的\"相使\",黄芪能增强\"头痛草\"的功效,同时也能弥补其辛散太过可能导致的气虚。如果遇到因寒邪引起的头痛,她便会加入生姜,生姜的辛温之性与\"头痛草\"相合,能增强散寒止痛的效果,这便是\"相须\"。
巫姑将这些发现一一记在心里,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。她常说:\"草木有灵,各有其性,我们要顺着它们的性子来用,还要懂得搭配,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。这'头痛草'性辛温,属阳,能行能散,入的是肝经,因为肝主疏泄,主藏血,头部的问题,多与肝经有关。\"这些话语,虽朴素,却蕴含着阴阳五行、四气五味的道理。
第四回 神农闻异草 亲尝着经篇
神农氏遍尝百草,足迹遍布名山大川,为的是寻找能为百姓治病的良药。一日,他听闻蜀山脚下有一奇草,能治头痛,还能活血化瘀,便特地来到了这个村落。
石生和巫姑听闻神农到来,又惊又喜,连忙将神农请到家中,献上了\"头痛草\"。神农仔细观察着这株草,只见它根茎粗壮,呈拳状,断面黄白,有浓烈的辛香。他又询问了它的生长环境、形态特征、药用功效,巫姑一一作答,还讲述了石生和张木匠的病例。
神农听后,点点头,说:\"我且亲自尝尝,验证其药性。\"他取了一小块根茎,细细咀嚼。初时,辛味直冲鼻腔,让他打了个喷嚏,随后,一股温热之气从咽喉下行,流经胸腔,直达腹部,最后扩散至四肢百骸。他感觉到自己的气血运行似乎加快了,头脑也变得清明起来。
为了进一步验证,神农让村里一个正受头痛折磨的老人前来。他取了\"头痛草\"的根,按照巫姑的方法,煮了一碗药汤让老人喝下。半个时辰后,老人的头痛明显减轻了,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神情。神农又用它治疗了几个因瘀血导致病痛的人,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经过多日的观察和验证,神农对这\"头痛草\"的药性有了全面的认识。他说:\"此草味辛,性温,能入肝经,开窍醒神,活血化瘀,对于中风入脑引起的头痛有特效,其功效显着,当列为上品。\"他还根据其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,为它取名为\"川芎\",\"芎\"者,言其能行头部之气,\"川\"者,因其产于蜀山丹岩之间,川为水,而其性属火,水火既济,更显其灵。
神农将川芎的性味、功效、主治病症详细地记录在他的《本草经》中,这便是后世《神农本草经》中\"味辛,温,主中风入脑头痛\"的由来。他还在书中强调,使用川芎时,要根据病人的体质、病情,以及季节、气候的变化来调整用量和配伍,体现了\"天人合一\"、\"因时制宜\"的思想。
川芎被神农载入典籍后,名声便传开了,不仅在蜀地,在其他地方也渐渐有了它的踪迹。丹岩谷中的川芎,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荣耀,生长得更加茂盛,它们继续吸收着丹岩的灵气、赤雾的精华,等待着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们,使用它们,为解除世人的病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而那些关于川芎的民间实践经验,也与典籍记载相互印证,相互补充,不断丰富着人们对它的认识,展现着中国传统医学\"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\"的无穷智慧。
(上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