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药三英》上卷(2 / 2)

他在麻纸本上又添了一笔:\"风引子,茎如竹,叶如羽,根苦寒,能祛风,能止痒。\"爷爷看了,笑着说:\"蜀地多雾,雾里藏风,风里裹湿,光有蜀椒驱寒还不够,得有防风把风邪请出去。\"那天傍晚,他们坐在青城山的石阶上,看风掠过川防风的叶片,沙沙作响,爷爷忽然说:\"将来,这'风引子'和'红玛瑙',说不定能成一对好搭档。\"石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望着远处被风吹散的云雾,觉得这草木的故事,比山里的传说还耐人寻味。

第三回 丹岩生芎苗 辛香破瘀滞

蜀地的红土,是有记忆的。龙泉山的丹霞岩下,土壤里混着细碎的铁矿砂,雨后会泛出铁锈红,像凝固的血。就在这红土与岩石的交界处,长着种更奇特的草木:叶如芹,茎如丝,根如拳,断口处冒出的汁液,带着股又辛又香的气,能钻进人的骨头缝里——这便是后来的川芎,石生第一次见它时,还只是株不起眼的幼苗。

那是石生十六岁那年,跟着商队去彭州送货,路过丹岩谷,被蛇咬伤了脚踝。伤口很快肿起来,紫得像茄子,疼得他站不住。商队里的老药工说:\"这是瘀血堵了,得找'血引子'来通。\"他们在谷中找到了那丛草木,老药工挖了块根,用石头砸烂,敷在石生的伤口上,又煮了碗根汤让他喝。

药汤刚下肚,石生就觉得一股暖流从肚子往脚踝冲,像有只小手在里面推拿,紫肿处慢慢渗出些黑血,疼也轻了。\"这药的根,能把瘀血推开,\"老药工指着块根断面的纹理说,\"你看这纹路,像不像丹岩谷的溪流,弯弯曲曲,却总能找到出路。\"石生仔细看,那根的断面确实有很多细密的纹路,黄白色里嵌着小红点,像撒了把碎朱砂。

回到家,石生把这\"血引子\"的模样画在麻纸本上:\"叶似芹,茎细如丝,根如拳,辛香,能通瘀血。\"他发现这药的生长很特别:春天下种,要像种蜀椒那样选向阳的坡地;夏天长叶,得像护防风那样勤浇水;秋天挖根,却要等霜降后,那时的根最壮,辛香也最足。有次邻居张木匠从房上摔下来,断了根肋骨,瘀血积在胸口,喘不过气,石生试着用\"血引子\"配当归,煮了碗药汤给他喝,三天后,张木匠就能说话了。

爷爷看了,点点头说:\"这药温而不燥,辛而不烈,像蜀地的老酒,能慢慢活血,比单用蜀椒稳妥。\"他教石生:\"用这药得看时候,春天的根嫩,通血轻;秋天的根老,通血重;冬天藏在土里的根,不光通血,还能暖身子,治女人的肚子疼。\"石生把这些都记在心里,他发现这\"血引子\"的辛香里,藏着蜀地的暖,红土里的厚,像个稳重的汉子,能在瘀血堵塞时,开出条路来。

第四回 三英初相遇 配伍显端倪

蜀地的雨,总带着股湿意。那年秋天,连下了半月雨,地里的活儿没法干,村里却病倒了不少人:有的头痛如裹,有的关节肿痛,有的肚子胀得像鼓。石老汉看了,说:\"这是湿邪裹着寒,寒里夹着风,单用药不行,得凑齐三样药。\"

他让石生去采蜀椒、川防风和\"血引子\"。石生有点犯愁:\"蜀椒辣,防风苦,血引子辛,三样搁一起,能行吗?\"爷爷笑了:\"你试试就知道了。\"他取蜀椒十粒(去籽),川防风三钱,血引子三钱,用米酒煎了,给最严重的李婆婆喝。李婆婆患的是\"痹症\",双腿肿得像冬瓜,疼得整夜叫,喝了药汤,半个时辰后说:\"腿里像有热气在跑,不那么僵了。\"

连喝三剂,李婆婆竟能扶着墙走路了。石生又惊又喜,爷爷说:\"你看,蜀椒像火,能烧湿寒;防风像风,能吹散湿;血引子像犁,能翻开瘀血,三样凑齐,就像三个好汉,能把湿寒风湿瘀血一起赶跑。\"他让石生给不同的病人调方子:王大婶的头痛是风夹湿,就少放蜀椒,多放防风和血引子;赵大叔的关节疼是寒夹湿,就多放蜀椒,少放防风;刘姑娘的肚子疼是瘀血夹寒,就只用蜀椒和血引子,不放防风。

石生发现,这三样药的搭配竟像蜀地的川菜:蜀椒是辣椒,放多了辣;防风是花椒,放多了麻;血引子是豆瓣,放多了咸,得根据口味调。他在麻纸本上画了个\"三药配伍图\":蜀椒在上,像顶帽子;防风在左,像面旗子;血引子在下,像块地基,旁边写着:\"湿寒重,椒多加;风邪重,防风加;瘀血重,血引子加。\"

有个走南闯北的货郎,听了这事,说:\"你们蜀地的药真怪,三样凑一起,比单用厉害多了。\"石生骄傲地说:\"这是咱蜀地的土法子,雾多湿重,单枪匹马不行,得抱团儿。\"货郎临走时,石生给了他一包配好的药,说:\"路上要是受了寒湿,煮水喝就管用。\"后来货郎捎信来,说在秦岭山里遇了大雪,靠这药没冻出病来。

石生的麻纸本,渐渐写满了。他看着上面的蜀椒、防风、血引子,忽然觉得它们像三个兄弟:蜀椒性子烈,是大哥;防风跑得快,是二哥;血引子稳当,是三弟,三人联手,能对付蜀地大半的病。爷爷说:\"等你把这三样药的性子摸透了,就懂咱蜀地的医道了——医道不是硬拼,是调和,就像这药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才能顺了天地的性子,治得好百姓的病。\"

那年冬天,石生把麻纸本用布包好,藏在灶膛边的陶罐里。他知道,这些字里藏着蜀地的草木香,藏着爷爷的话,也藏着一个秘密:总有一天,这些法子会被更多人知道,就像岷江水,会流到更远的地方去。

(上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