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城芎隐》
楔子
青城的雾是有骨的。春时裹着杜鹃的红,在丈人峰的褶皱里滚成绣球;夏日常携赤城山的流火,贴着天师洞的飞檐织成锦;秋来驮着桂子香,坠入圆明宫的石阶缝里;冬日则凝作雪,把丹岩的朱砂冻成剔透的冰。就在这雾起雾落间,丹岩深处藏着一味灵草——它的叶,清晨是芹的碧,正午是荽的卷,黄昏是蛇床的簇;它的根,藏在赤壤三寸下,吸着地脉的火气,攒着雾露的润气,等一个懂它的人,揭开那层裹了千年的辛香。
唐贞观九年的谷雨,药王孙思邈踏着湿苔进山。他的青衫沾着岷江水的潮气,药篓里盛着刚采的川贝,忽然被一缕异香拽住脚步。那香不似兰的幽,不似梅的清,是种带着暖意的辛,像老茶客煨在炭上的酒,混着丹岩的土腥,直往人骨头缝里钻。循香到一处崖壁,见岩缝间生着丛草木,根块如拳,皮褐肉白,断面的油点在雾里闪着光——后来,他在《千金方》里写下\"芎藭\"二字时,总会想起这天的雾,这天的香,还有那丛在岩缝里与天地对谈的灵草。
上卷
第一回 五行凝骨 丹岩孕初魂
青城的丹岩是燧人氏遗下的火石变的。每到夏至,日头把岩石晒得发烫,石髓就顺着裂缝渗出来,红得像刚凝的血,与晨露一混,竟成了养草的琼浆。不知是哪年春分,一道雷劈开崖壁,震落的碎石砸在赤壤里,土里那粒草籽便醒了。
它先是怯生生顶出个芽,嫩得能掐出水,叶片宽宽的,像极了溪边的水芹——这是借了木行的气,肝属木,主疏泄,所以后来它的叶总能通肝气。长到半尺高时,茎秆开始发劲,叶片卷起来,边缘带着锯齿,活脱脱是胡荽的模样,辛味也跟着冒头——这是纳了火行的精,心属火,主血脉,它的茎便有了通心脉的本事。
入秋时,根在土里偷偷长粗,把丹岩的火气、赤壤的土气、雾露的水气都攒在里头,渐渐成了拳头模样。断面的纹理一丝丝缠起来,黄白相间,像极了秋日的稻穗——这是收了金行的性,肺属金,主气,所以它的根能行一身之气。到了冬至,它把叶子落尽,根往深处扎,挨着地脉的暖流,皮上便结出层薄霜似的白膜——这是蕴了水行的润,肾属水,主藏,所以它的根虽辛温,却带着股不伤阴的润气。
五年后,这丛草竟把五行的性子都融在了身上。孙思邈蹲在岩边看了半晌,指尖碰了碰根块,凉中带暖;掐片叶子闻,辛里藏甘。他忽然笑了:\"木养肝,火通心,土健脾,金润肺,水滋肾,你这是把五脏的活儿都揽了。\"正说着,一只青凤蝶落在木叶上(木行),几只红蚂蚁顺着茎爬(火行),土蜂正往根须上凑(土行),金翅雀啄着枯叶(金行),水蛛在叶尖结了个露珠(水行)——五虫绕草,恰合五行相生。
他采了块小根,用丹岩的水洗了,嚼了一口。先是舌尖发麻,那是木行的疏;接着喉头发暖,那是火行的通;到了心口,竟有种说不出的宽快,那是土行的和;最后舌根泛出点回甘,那是金行的收,水行的润。\"辛温,归肝、脾、心经。\"他在药经上记下这行字时,夕阳正把丹岩染成金红,草叶的影子投在他的纸页上,像个跳动的\"芎\"字。
第二回 四气应时 性味藏真机
青城山的药农都知道,采芎得看日子。春分刚过,阿竹背着篓子往丹岩去,她的竹篮里垫着松针,专等采那刚展叶的芎苗。\"春采叶,赛过芹。\"爷爷总这么说。这时的芎叶嫩得能透光,带着股清辛,阿竹采回去,和鸡蛋炒着吃,能治弟弟总犯的春困头痛——春属木,叶属阳,升发之气最足,正合\"肝旺于春\"的理。
到了小暑,芎茎长得比筷子还高,茎节处冒出细碎的白花,像撒了把碎雪。阿竹的娘会掐些茎回来,煮水给劳作的爹喝。\"夏采茎,胜似荽。\"茎里的辛气比叶烈,能散胸口的闷热,爹喝了,就不会总说\"心口堵得慌\"——夏属火,茎主散,能泻心火之郁,这是\"夏长\"的气,都攒在茎里了。
霜降是采根的好日子。阿竹跟着爷爷上山,爷爷的锄头总比别人轻,挖出来的芎根圆鼓鼓的,皮上带着点丹霞的红。\"秋采根,赛金丹。\"这时的根,把春夏的火气、雾露的润气都收在里头,断面的油点密得像星子,辛香能染透整个竹篓。邻居张婆婆产后总腹痛,爷爷就用这根配当归,煮了酒给她喝,三回就见好——秋属金,根主收,能行血中之气,温而不燥,正合\"秋收\"的敛,补而不滞。
冬至前,爷爷会留些小根,埋在朝南的土窖里,铺着干蛇床叶。\"冬藏根,能养肾。\"窖里的根,辛气里带着点甜,阿竹的婶子总月经不调,爷爷就用这根炖羊肉,喝一个冬天,来年身子就顺了——冬属水,藏主润,根里的水气足了,能滋肾阴,助气血归元,这是\"冬藏\"的妙,把劲都攒着。
孙思邈见了阿竹家的采法,抚须叹道:\"草木比人懂时节啊。\"他在药圃试种时,春天必浇寅时的露水(木旺于寅),夏天要晒午时的日头(火旺于午),秋天得收酉时的霜(金旺于酉),冬天须藏亥时的土(水旺于亥)。\"四气是天定的,性味是人认的,顺了天,药才灵。\"他对弟子说这话时,圃里的芎叶正借着月光舒展,像在点头应和。
第三回 七情合契 配伍显神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