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城芎隐》上卷(2 / 2)

孙思邈的药炉总在天师洞前的石台上炖着。这天,他把川芎、当归、白芍、熟地搁在一块儿,药香混着松涛,飘到山下去。\"这是'四物汤',\"他对围看的山民说,\"芎是血中气药,当归是血中血药,俩相须,就像夫妻,一个主行,一个主补。\"

山那边的李木匠,前几日从房上摔下来,断了腿,瘀血紫得像茄子。孙思邈往药里加了桃仁、红花,\"这是相使,桃仁红花能引芎归到瘀血处,劲更大。\"李木匠喝了三天,紫肿就消了些。

有个秀才,看书看得头痛欲裂,眼睛红得像兔子。孙思邈取了川芎,又抓了把黄连,\"这俩相畏,黄连能制川芎的燥,川芎能引黄连到头上,治这肝火旺的头痛正好。\"秀才喝了药,第二天就能提笔写字了。

阿竹的弟弟吃坏了肚子,又吐又泻,孙思邈在川芎汤里撒了把甘草,\"甘草能杀川芎的烈,护住脾胃,这叫相杀。\"弟弟喝了,不吐了,肚子也不疼了。

最奇的是治风湿。孙思邈用川芎配防风,\"防风能祛风,川芎能活血,俩相须,风去血行,痹痛就消了。\"有个老樵夫,腿疼得直不起腰,喝了药,竟能背着柴下山了。

但他从不用川芎配藜芦。\"这俩相反,像水遇火,用了要出事。\"他教弟子认药时,总拿这事说,\"七情就像邻里,有的合得来,有的合不来,当大夫的,得懂这人情世故。\"

有回城里的大官得了怪病,头风犯了就吐,吐了又心慌。太医们用了多少方子都不管用,孙思邈看了,用川芎配白术,\"白术能健脾,制川芎的散,这叫相恶,恶得好,就能止吐。\"果然,大官喝了三剂,就好了。他后来在《千金方》里写:\"芎藭辛温,能散能行,然独用则耗气,必配甘缓之药,方为稳妥。\"

第四回 民智藏珍 实践出真知

青城的山民,早就把川芎用成了家常物。阿竹的奶奶会做\"芎叶粑粑\",把春叶切碎,和糯米粉揉了,蒸出来的粑粑带着清辛,吃了不犯春困。爷爷说:\"这是咱祖宗传的,比药汤好喝。\"

山下的酒坊,霜降后总用川芎根泡酒。\"芎酒能祛湿。\"酒坊的王掌柜,每到梅雨季就浑身痒,喝上两杯,痒就轻了。这法子没写在任何医书里,却是山民喝了几百年的经验。

最神的是\"芎花枕头\"。采了夏花阴干,装在枕套里,头疼时枕着,闻着那股辛香,不知不觉就睡着了。阿竹的表妹总做噩梦,枕了这枕头,夜里就安稳了——花的辛气轻扬,能通头窍,比吃药舒服。

孙思邈走村串户时,最爱听这些土法子。有个老药农告诉他:\"采芎得选'三不挖'——天阴不挖,根里带水气;苗嫩不挖,气没攒足;非霜后不挖,性没定住。\"他记在本子上,后来发现,霜后的川芎,辛温之性最纯,治头痛也最灵。

还有个接生婆,用川芎煮鸡蛋给产妇吃。\"产后虚,川芎温,鸡蛋补,正好。\"孙思邈尝了尝,川芎的辛香混着蛋香,温温的,确实不燥。他把这法子写进《千金食治》,注上\"蜀地民间验方\"。

有年瘟疫,山民们都用川芎配苍术,烧着熏屋子,说能\"避邪气\"。孙思邈见了,叹道:\"这是借辛温之气,散湿浊之邪啊。\"他后来用这法子给军营防疫,果然管用。

这天,他在药圃立了块木牌,上面写着:\"草木无言,民智为言;医书无字,实践为字。\"风吹过,木牌响,圃里的川芎叶沙沙应和,像是在说:是啊,我们长在山里,长在人心里,早把自己的故事,写进了日子里。

(上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