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瑾叔后来再游蜀地,见丹岩间芎田依旧繁茂,药农们按乡约劳作,感慨道:“草木道地,不仅赖水土,更赖人心。蜀人护芎如护家珍,才让‘真芎’二字不褪色。”他在《蜀游札记》里写道:“青城丹岩之芎,非仅药也,乃蜀地精神之征——守其真,护其脉,故能传之久远。”
第八回 芎韵入文脉 诗史共流芳
乾隆年间,《本草诗》刊行,“体极穹窿可上交,真芎须向蜀中捎”两句传遍天下,蜀芎成了文人笔下的“道地符号”。成都府的文人结“芎社”,每年芎花盛开时聚会,以芎为题作诗,其中“丹岩孕得穹窿体,雾霭凝成真味香”“不是蜀中真水土,何来穿脑透心芳”等句,流传甚广。
蜀地的药铺,多挂赵瑾叔诗句的匾额,如“穹窿真味”“蜀中芎香”,既显药之正宗,又扬地域之荣。有位江南医者慕名来蜀,购得真芎,回去后在《医林漫笔》中记:“蜀芎入药,其效倍于他处,非亲历者不能信。赵瑾叔‘真芎须向蜀中捎’,诚不我欺。”
晚清时,蜀芎通过“川江航运”远销各地,包装上必印“青城丹岩出品”,旁题赵瑾叔诗句。码头的挑夫们扛着川芎箱,总爱念叨:“咱蜀地的芎,天下第一!”这朴素的自豪,与文人的诗句相映,构成了蜀芎文化的两面——一面是笔墨间的雅致,一面是生活里的鲜活。
如今,青城山下仍有大片芎田,秦氏后人仍在按古法种植。药农们采收时,会对着丹岩作揖,说:“谢天地赐真芎。”中医药博物馆里,蜀芎与《本草诗》刻本并列展出,讲解员会指着芎根的穹窿纹,讲述赵瑾叔入蜀寻芎的故事,说:“这纹路里,藏着蜀地的水土,藏着古人的智慧,更藏着一份‘守真’的骄傲。”
结语
青城的丹岩依旧赤,锦江的雾依旧润,蜀芎的香依旧烈。从赵瑾叔笔下的“体极穹窿”“真芎须向蜀中捎”,到药农们世代守护的乡约,再到今日药圃里的春生夏长,川芎的故事,早已超越了一味草药的范畴。它是蜀地水土与草木的对话,是医者智慧与地域文化的交融,是“道地性”最生动的诠释——所谓“真”,不仅是形态、气味、药效的纯粹,更是一方人对一方草木的珍视与守护。
那藏在穹窿纹里的“上交”之力,既是川芎贯通天地的气,也是蜀地文化穿透时空的魂。当后世之人捧读《本草诗》,闻着蜀芎的辛香,便会懂得:最好的草木,永远长在最懂它的土地上;最好的文化,永远活在最惜它的人心里。
赞诗
丹岩赤壤孕芎真,体似穹窿气贯辰。
雾养辛香能透脑,土培纹理可通神。
赵郎诗笔题真味,蜀地农心守本真。
莫道天涯寻药易,须向岷山深处询。
尾章
青城山顶的老君阁,俯瞰着连绵的芎田。每到清明,芎花盛开,紫莹莹的一片,像给丹岩系了条腰带。当地的孩子们会来芎田写生,老师指着根块的穹窿纹说:“这是咱蜀地的川芎,赵瑾叔爷爷说它‘体极穹窿可上交’,你们长大了,也要学它,扎深根,有骨气。”
成都的“川药博物馆”里,有个互动展台,游客可以对比蜀芎与外地芎的形态、气味。每当有人惊叹“蜀芎果然不一样”时,讲解员总会笑着念起那句诗:“真芎须向蜀中捎——这‘真’字,就是蜀地给世界的礼物。”
风掠过芎田,叶片沙沙,像在重复那句流传了百年的话:穹窿为体,蜀地为魂,真味永续,文脉长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