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推波助澜(1 / 2)

同治六年秋,肃杀的秋风吹过黄土高原。

左宗棠已抵达硝烟弥漫的陕甘总督任所,全力镇压肆虐的捻军和日益汹涌的回民起义,焦头烂额,案牍如山。

一份来自福州的公函夹杂在紧急军报中送达西安督府。

信封上是周宽世熟悉的笔迹,内容主要是汇报船政建设进展:“万年清”号龙骨铺设顺利,求是堂艺局(船政学堂)已招录首批生徒,与日意格就轮机采购达成新协议云云。

但在信的末尾,周宽世笔锋一转,仿佛不经意地提及:

鄙职近日与闽浙众商贾晤谈,尤以经营西北茶马丝货之巨商胡光墉等忧心忡忡。

彼等言及,河州、西宁等地‘驮马’(马匹交易)市价陡涨,交易异常频繁,远超常年。

又闻凉州、肃州等处盐茶关卡‘秤头’(盘剥)日重,商旅怨声载道,几至罢市。

彼等为保巨本,已增派得力伙计沿途探看,并收缩西向商队规模…窃思商情乃地方治乱之晴雨,如此异动,恐非长久治安之象。

大人明察秋毫,洞见万里,或可稍加留意,以防微杜渐…”。

这封信,夹杂在枯燥的船政事务中,并未引起幕僚的特别关注。

但落在左宗棠眼中,却如一道电光!他本就对河湟地区回部势力的蠢蠢欲动高度警惕,接到此信,再结合军中斥候零星的回报和地方官含糊其辞的奏报,一个清晰的判断跃然心头——河湟必有大变!

这“商贾之忧”,恰恰印证了他最深的忧虑。他当机立断,不顾前线吃紧,从围攻捻军的部队中紧急抽调数营精锐,秘密加强河州、

西宁方向的防务,并严令各地密查回部串联迹象。

同时,飞檄兰州,整饬关防吏治,弹压扰民。

周宽世在福州收到胡雪岩密报,得知左宗棠已加强河湟戒备,心中稍安。

影密局提供的“商情”,虽不能改变历史事件的发生(河湟事变终将爆发),却如同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头,提前激起了涟漪,让历史的承受者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时间。

同治七年春,河湟烽烟果然冲天而起,回军势大。

然而,由于左宗棠提前布防,反应迅速,回军未能如历史上那般势如破竹地席卷整个河湟地区,战局被初步遏制在几个要点,为左宗棠调集主力围剿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消息传回福州,沈葆桢正为进口锅炉钢板的质量问题与日意格据理力争,闻讯只是叹息一声“西北多艰”。

唯有深夜书房中的周宽世,对着密报上河州战况的“茶言”,默然良久。

历史的洪流依然汹涌,影密局所能做的,只是在那滔天巨浪的边缘,悄然垒起一道小小的减波堤。

时间在东南的锤声与西北的号角声中飞逝。

船厂的干船坞里,“万年清”号的巨大木壳渐渐成形,蒸汽机的轰鸣日益响亮。而影密局的网络,也在战火中淬炼得更加坚韧、深入。

同治十年秋,肃州城外,临时征用的巨大仓场烟尘弥漫。

堆积如山的粮袋、草料、军械在骄阳下曝晒,散发出谷物、干草和铁锈混合的浓烈气味。

嘈杂的人声、牲畜的嘶鸣、车轴的吱呀声、监工的皮鞭呼啸和粗野呵斥混作一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