芎心映蜀月:孝子寻药记(上卷)(2 / 2)

二郎似懂非懂,只觉得这草透着股灵性。“老人家,这草要怎么采?”

“得带土挖。”老汉从柴担上取下一把小锄,“它的根须在土里盘得深,连着地气,断了须根,灵气就跑了一半。你看这周围的石缝,它的根能顺着缝往深处钻,吸取山石的精华,所以治头痛才这么有力道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小心翼翼地在草株周围刨土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肌肤,“春生叶,夏长茎,秋收根,冬藏气,这草最守时令。现在是秋分刚过,根里的气最足,采回去正好用。”

二郎蹲在一旁,看着老汉刨出完整的根茎,那根块比刚才老汉嚼的更大,掰开来,断面竟有细密的放射状纹理,黄白相间,像极了秋日里盛开的野菊。“这纹路……”

“这是‘菊花心’,”老汉笑道,“只有吸足了蜀地的阴阳之气,才有这样的纹路。阳者,日精山风;阴者,石髓泉露。阴阳相济,所以它既能散风寒,又能化湿浊,对付你娘那种陈年头风,正好。”

他教二郎如何辨认:“叶如羽,茎如钗,根如珠,香如椒,记住这四句,就不会认错了。”又挖了半篓,用松针铺在篓底,把带土的根茎小心放进去,“回去后,洗净切片,每回取三钱,加三片生姜,两碗水煎成一碗,温温地喝。生姜性温,能助它发散,这叫‘相须’,两味药凑在一起,力道才够。”

二郎捧着药篓,像捧着稀世珍宝,又要磕头谢恩,却被老汉拦住:“莫谢我,要谢就谢这青城山的灵气,谢你一片孝心。药能治病,心能感天,你娘会好起来的。”

老汉送他到出山的路口,又嘱咐道:“这草虽好,却也分体质。若是火气大的人头痛,得配点菊花、薄荷,不然它的辛温劲儿会让人上火;若是气血虚的,得加点当归、熟地,补着气血再散邪,才不伤根本。这叫‘七情和合’,药无好坏,用对了才是良药。”

二郎一一记下,深深作揖:“老人家的教诲,二郎永世不忘!敢问老人家高姓大名?”

老汉摆摆手,身影渐渐隐入雾中,只留下一句飘在风里的话:“我就是个砍柴的,名字不值当记……记着这草的好,好好待你娘便是。”

第四卷:三剂知效 风草扬名

二郎背着半篓头风草,一路疾行,脚底磨出了血泡也不觉得疼,心里只想着快点到家。进蒙阳镇时,已是次日黄昏,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篓里飘出的辛香,引得路人纷纷侧目。

“二郎,你可回来了!你娘今早又犯病了,晕过去好几次!”邻居张大娘迎上来,眼圈红红的。

二郎心里一紧,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家门,只见母亲躺在床上,面色惨白,嘴唇干裂,王郎中正坐在床边摇头。“娘!”他扑到床边,眼泪夺眶而出。

陈氏缓缓睁开眼,看见儿子,虚弱地笑了笑:“儿……你回来了……娘没事……”

“娘,我找到药了!能治您的头风!”二郎连忙拿出头风草,洗净切片,按老汉说的方法,加了生姜,在药罐里煎起来。

药香很快弥漫了整个小院,那股辛烈的香气,比之前的药汤更霸道,却奇异地不让人反感。煎好后,他用勺子一点点喂母亲喝下。陈氏起初皱着眉,说“有点辣”,可药汤下肚没多久,她忽然长长舒了口气:“儿……头好像没那么扎了……”

一夜无话。次日清晨,二郎刚睁开眼,就听见外屋传来母亲的声音:“二郎,娘想喝碗粥。”他一骨碌爬起来,冲出去一看,母亲竟坐在桌边,虽然脸色还有些黄,却能自己坐稳了!

“娘!您感觉怎么样?”

“好多了,”陈氏摸了摸额头,“夜里没怎么疼,就是还有点沉,像蒙了层薄纱。”

二郎连忙又煎了药。第三日,母亲不仅能自己梳头,还能站在天井里晒晒太阳,说“头里亮堂多了,那些金星也没了”。连王郎中来看了,都啧啧称奇:“这是什么神药?竟有这般力道!”

二郎把药草拿给王郎中看,又说了老汉的话。王郎中仔细端详着那“菊花心”,沉吟道:“这草我年轻时在药书上见过记载,却不知蜀地有生长,更不知药效如此神奇。辛温,味烈,善上行,通头窍,果然是治头风的良药!”

半月后,陈氏的头风竟真的好了,不仅能纺线,还能到灶上做饭。消息像长了翅膀,传遍了蒙阳镇。镇上得了头风病的人,都来找二郎求药。有个常年在河边打鱼的张老汉,被风吹得头痛了十年,喝了三剂药,就说“像把堵在脑子里的湿泥挖走了”;还有个教书先生,因伏案太久,常觉得“头重如裹”,用头风草配了点苍术,喝了几日便清爽了。

二郎把剩下的药草分给大家,教他们怎么煎服。人们问这草叫什么名字,二郎说老汉叫它“山里头风草”,大家觉得贴切,便都这么叫开了。有人要给钱,二郎执意不收,只说:“这是青城山的恩赐,大家拿去治病就好。”

他还按照老汉的嘱咐,把不同体质的配伍方法告诉王郎中,王郎中记在药书里,用这头风草治好了不少人的头痛。蒙阳镇的人都说,是二郎的孝心感动了山神,才得了这神草,“孝子寻药”的故事,也跟着头风草的名字一起,在川西平原上传开了。

二郎站在自家小院里,看着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,心里暖融融的。他望着青城山的方向,默默许愿:等来年开春,一定要再进山,多采些头风草回来,不仅要治母亲的病,还要让更多受苦的人,都能摆脱头风的折磨。他不知道,这株被他从峭壁上带回的草,终将在岁月里,被赋予更雅致的名字,而它与孝子的故事,也将如蜀地的月光,长久地映照在这片孕育灵草的土地上。

(上卷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