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香果氤氲记》(下卷)(2 / 2)

香姑将这年的香果用法一一记下:春用香囊避瘟,夏用熏香解暑,秋用熨法化瘀,冬用暖贴温阳。她发现,香果的香气虽烈,却能随季节、病症“变味”——配薄荷则清凉,配生姜则辛热,配黄芪则温润,配朱砂则沉降,这正是《吴普本草》没说尽的“香之妙用”。

第八回 香果声名传千里 氤氲香气续华章

开春后,府城的大医馆“济世堂”派人来请香姑,说知府的母亲中风偏瘫,半身不遂,言语不清,听闻香果能“开窍活血”,特来求方。

香姑带着珍藏的三年陈川芎,随使者去了府城。知府母亲躺在床上,右侧肢体僵硬,口角流涎,舌体歪斜。香姑诊断为“中风入络,瘀血阻窍”,便用香果(川芎)配桃仁、红花、地龙活血化瘀,通络;加黄芪、当归补气养血;用石菖蒲、远志开窍醒神。药汤煮出来,辛香浓烈,知府母亲虽不能说话,却主动喝了半碗。

同时,香姑还用香果末配麝香(少量),制成“通关散”,吹入患者鼻内,借浓烈香气开窍醒神。不过三日,知府母亲竟能含糊说话了,右侧肢体也能轻微活动。

知府惊叹于香果的神效,问香姑:“此药《吴普本草》只言‘味辛,香’,却不知有这般能耐?”香姑道:“香是其性,辛是其力,性力相合,才能开窍活血。民间用它做香囊、熏香,看似寻常,实则暗合‘气行则血行’之理。”她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讲给知府听,从《诗经》的蘼芜到《吴普本草》的香果,从口传到实践,条理清晰。

知府遂命人将香姑的《香果用法》刊刻成书,分发给各州县,香果之名从此传遍江淮。有人从书中看到“川芎,一名香果,因其香烈得名”,才知这常用的药材,竟有如此雅致的别名;有人照着书中的法子做香囊、熏屋子,果然灵验,都说“《吴普本草》诚不欺我”。

数年后,香姑成了镇上的“香婆婆”,药圃里的川芎年年繁茂,她教出的徒弟遍布周边州县,都懂用香果的香、借香果的力。春日里,徒弟们采蘼芜插鬓,说“这是香果的小时候”;秋日里,他们挖川芎根茎,说“这是香果的成年礼”。

而那本《香果用法》,在流传中不断添补,有人加上“香果配天麻治头痛如神”,有人记下“香果配丹参治心悸效佳”,渐渐成了一部关于川芎的“百科全书”,只是扉页上,始终印着《吴普本草》的“味辛,香”,和香姑写的一句话:“香者,天地之精;用者,人心之巧。”

结语

香果的故事,是一部“香”的传奇。从《吴普本草》的“味辛,香”到民间的香囊熏香,从治病的药到通神的香,这株被称作“川芎”的草木,其香气里藏着中医“气一元论”的智慧——气是生命的本源,香气是草木之气的外显,能通人体之气,能合天地之气。

春用其苗(蘼芜)疏肝,夏用其香避秽,秋用其根活血,冬用其力温阳,应合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”之理;辛香能散能行,温性能通能补,契合“四气五味”之法;与不同草木配伍,则显“七情和合”之妙。它的“香”,不仅是嗅觉的愉悦,更是疗愈的力量,是“治身”与“治神”的桥梁。

赞诗

香果原名川芎,吴普记其辛香。

春苗可疏肝郁,秋根能破瘀伤。

香囊避秽瘟散,熏熨通络神扬。

一草贯通四季,氤氲千载芬芳。

尾章

如今的药铺里,川芎依旧被称作“香果”,尤其是在江淮一带,端午挂香果香囊、冬日用香果熏屋的习俗,仍在延续。医者们在处方上写下“川芎”,心里却想着它的香;百姓们闻到那股浓烈的辛香,便知是“能治病的香果”。

这株草木,从《吴普本草》的竹简走到现代的药柜,从口传的“香能避秽”到实验证明的“活血开窍”,其香气从未改变——浓烈、霸道,却带着温柔的力,能穿透时光,能抚慰病痛,能连接古今。

就像香姑当年说的:“草木的香,是天地在说话。”而香果的香,说的是生命的坚韧,是自然的馈赠,是那些藏在“辛香”里的智慧,永远鲜活,永远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