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雀脑芎·珠圆卷》(上卷)(2 / 2)

第三回 雀脑初显穿云力 辛香直透巅顶关

管家先尝了半碗药汤,半个时辰后说:“腹中暖,头略轻,不像前药那般燥。”王元宝这才肯喝,药汤入喉,先是一股暖流往下走,化开腹中的痞闷,随即一股辛香逆势而上,像一只雀鸟,穿过喉咙,掠过胸口,直冲天灵盖。

“嗯?”他轻呼一声,只觉巅顶的重压感竟减轻了些,像被什么东西轻轻顶了一下,恶心感也消了。“这药……竟能钻到头顶?”他又喝了半碗,躺了片刻,竟能坐起来喝茶了,对雀婆道:“姑娘的药,果然与寻常不同。”

雀婆解释:“雀脑芎形圆如雀脑,气聚而不散,故能穿透痰湿,直抵病所;普通川芎形扁,气易散,对付轻症尚可,遇您这厚重痰湿,便力不从心了。《本草图经》说它‘状如雀脑’,这‘状’里,藏着‘力’呢。”她又调了方子,加了茯苓助白术祛湿,让王元宝连喝五日。

第五日,王元宝竟能骑马出游,特意去雀鸣坡看雀脑芎生长的地方,见那川芎叶厚茎紫,根须抓土牢固,感叹道:“天地造物真奇,竟能长出这般合人心意的药!”他要重金买下所有雀脑芎,雀婆却道:“此药每年产量有限,需留种,还得给村里人备着,贵客要,我可分您一半,再多,便得等来年了。”

王元宝虽富,却也敬医者仁心,便依了她,只买了一半,临走时问:“这药如此神奇,可有故事?”雀婆便讲了那只幼雀与第一株雀脑芎的事,王元宝听得入神,说:“我要把这故事带回汴京,让太医也知道蜀地有此神药。”

第四回 雀坞口传辨真伪 圆融之性合医理

王元宝走后,雀脑芎的名声在蜀地传开,药商纷纷来雀坞村收购,却常把普通川芎当作雀脑芎。雀婆便教村民辨真伪:“真雀脑芎,三年生,根茎圆如雀卵,顶凸如雀脑,重约三钱,断面油点密而亮,辛香醇厚,嚼之先辛后甘;假的多是一年生,形扁,顶平,油点少,味辛烈而苦。”

有个药商不信,拿着普通川芎来试,雀婆用它给一个轻症头痛的村民煮汤,果然见效慢,且喝后燥渴;换了雀脑芎,村民喝一碗便说:“这药像带着劲儿,直往头上冲,比刚才的药灵多了!”药商这才信服,以高价收购雀脑芎。

雀婆还教大家储存雀脑芎:“用陶缸装,缸底铺干谷壳,防潮;每两层川芎间垫桑皮纸,吸潮气;放通风处,忌暴晒,暴晒会让油点瘪,辛香散。”她解释:“雀脑芎贵在圆融含气,储存得法,气才不散,就像雀鸟护卵,得恒温恒湿才行。”

村里的老秀才,读过《本草图经》,见雀婆如此懂雀脑芎,便与她探讨:“书中说雀脑芎‘状如雀脑’,姑娘觉得,这形与药效有何关联?”雀婆指着天上的圆月:“月满则明,圆融则盛,草木也如此。雀脑芎圆如雀脑,能聚气,故透脑力强;其状如雀脑,与人体脑形相契,故能‘同气相求’,直击病所,这便是‘天人合一’吧。”

老秀才抚须叹道:“姑娘所言极是!《黄帝内经》说‘形与神俱’,雀脑芎的形,便是它的神,难怪能治头痛如神。”他提笔写下《雀脑芎辨》,其中有云:“圆融藏精,雀脑聚气,三年乃成,透脑如矢,此非人力,乃天地造化之妙。”

秋分时,雀坞村又到了采雀脑芎的时节,阿雀带着村民,在雀鸣坡小心翼翼地挖掘,每挖出一株,都要赞叹一声:“多圆啊,真像雀脑!”夕阳下,竹篮里的雀脑芎泛着蜜蜡般的光,辛香混着泥土的气息,飘向芎山深处,仿佛在预告,这株形如雀脑的草木,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(上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