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产后瘀阻危旦夕 雀脑活血定惊魂
蜀地的夏日,湿热如蒸。雀坞村的产妇莲娘,难产三日才生下孩儿,却因失血过多,恶露不下,夜里突发高热,牙关紧闭,面色青紫,脉细如丝——这是“产后血瘀,浊邪攻心”的危症,村里的稳婆束手无策,急得莲娘丈夫直磕头:“雀婆,求您救救她!”
雀婆赶到时,莲娘已陷入昏迷,小腹硬如石块,按之痛不可忍。“瘀血堵在胞宫,像堰塞湖,再不疏通,就要冲心了!”雀婆当机立断,取来三年生的雀脑芎,这川芎顶凸如雀脑,圆融饱满,断面的油点密如繁星,是活血的利器。她又抓了桃仁、红花、益母草——桃仁破血,红花活血,益母草通经,雀脑芎行气为帅,四药相配,如快刀斩乱麻,能劈开瘀阻。
“快!用童便煎药!”雀婆喊道。童便能引药下行,助瘀血排出。药罐在炭火上沸腾,辛香混着苦涩,浓烈得让人屏息。她撬开莲娘的牙关,用小勺一点点灌药,药汤入喉,莲娘喉间发出“咕噜”声,额头渗出冷汗。
半个时辰后,莲娘忽然呻吟一声,小腹开始蠕动,恶露竟缓缓排出,色紫黑如墨。“活了!她活了!”莲娘丈夫喜极而泣。雀婆又取来雀脑芎末,用黄酒调成糊状,敷在莲娘小腹,说:“药汤走脏腑,药糊走肌表,内外合力,才能把瘀血排干净。”
连灌三剂药,莲娘的高热退了,能轻声说话了,看着襁褓中的孩儿,流下了眼泪。稳婆叹道:“我接生三十年,从没见过这么凶险的,是雀脑芎救了她们母子!这药圆如雀脑,竟有劈开瘀血的力气,真是奇了!”
雀婆望着药罐里的残渣,说:“它圆融,是含着气;它能破瘀,是气足能冲。就像雀鸟,看着小巧,却能穿云破雾,这便是‘形圆而力不弱’的理。”她让莲娘后续用雀脑芎配当归、黄芪煮汤,补气血,清余瘀,莲娘很快便恢复了。
第六回 汴京太医访雀坞 圆融之性证经方
王元宝回到汴京,将雀脑芎的神奇告诉了太医局的李太医。李太医素爱研究地方药材,听闻有此奇药,便奏请朝廷,亲自往蜀地雀坞村而来。
此时正值秋收,雀婆正在雀鸣坡采挖雀脑芎,她的动作轻柔,先用小锄疏松周围的土,再用手小心地将根茎从腐殖土里捧出,抖掉泥土,那根茎果然圆如雀卵,顶凸如雀脑,褐皮上的环纹细密如雀羽,李太医看了,抚须赞叹:“果然如《本草图经》所载‘状如雀脑’,老夫在汴京,只闻其名,未见其形,今日一见,名不虚传!”
雀婆请李太医到家中,用雀脑芎配天麻、钩藤,为他煮了一碗“平肝汤”。李太医近年常头晕目眩,喝了汤,只觉一股清劲从头顶散开,眩晕立止,叹道:“此药辛香而不燥,行气而不耗,果然是上品川芎!”他取出随身携带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指着“芎?主中风入脑头痛”,说:“古人只言其功效,却未言其形,你这雀脑芎,形与效合,才是真‘识药’啊。”
雀婆便将民间辨识、炮制、配伍雀脑芎的法子讲给李太医听:“三年生的才称‘雀脑’,一年生的形扁,力不足;配白芷,能上达巅顶,治头痛如劈;配当归,能下行血海,治经闭腹痛;配天麻,能平肝潜阳,治头晕目眩……”李太医一一记下,说:“这些法子,比太医局的方解更鲜活,老夫要带回汴京,编入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。”
他见雀婆对中医药理颇有见解,便问:“姑娘觉得,‘状如雀脑’与‘主中风入脑’有何关联?”雀婆指着窗外的雀鸟:“雀鸟善飞,能到高处;雀脑圆融,能聚精气。人脑在巅顶,属至高之处,雀脑芎形若雀脑,气若雀鸟,故能‘入脑’,这便是‘同气相求’吧。”李太医闻言,起身拱手:“姑娘真乃民间神医!老夫受教了。”
第七回 冬寒血凝致偏瘫 雀脑通脉复肢体
入冬后,芎山一带降了场大雪,雀坞村的老猎户赵伯,在山中守了一夜猎,回来后突然左侧肢体偏瘫,口眼歪斜,说话含糊——这是“中风偏瘫”,因寒邪入络,气血凝滞所致。
家人抬来请雀婆,雀婆看赵伯舌苔紫暗,脉沉涩如刀刮,说:“寒邪像冰,冻住了气血,得用雀脑芎这‘融冰锥’,配黄芪、地龙,才能化开。”她取来陈年雀脑芎(陈者性缓而力久),与黄芪(补气)、地龙(通络)、红花(活血)同煮,药汤煮出来,色如酱红,辛香中带着一股沉郁的暖意。
她给赵伯喝药,又用药渣加白酒炒热,敷在偏瘫的肢体上。“雀脑芎行气活血为君,黄芪补气为臣,地龙通络为佐,红花破瘀为使,”雀婆解释,“气足了,血才能跑;通络了,血才能到肢体;就像给冻住的河道破冰、引水、开渠,缺一不可。”
赵伯喝了药,起初没动静,到了第七日,左手手指竟能微微动弹了;半月后,能拄着拐杖站立;三个月后,竟能慢慢走路,说话也清楚了。他拉着雀婆的手说:“这雀脑芎,真能钻筋透骨,我左边的身子,就像被它一点点叫醒的!”
李太医恰好此时派人来取雀脑芎,听闻此事,在信中写道:“雀脑芎配黄芪,治中风偏瘫如神,其圆融之性,能引气达于肢体末梢,此‘气行则血行’之实证也。”雀婆把信珍藏起来,对村民说:“太医都认可了,这药不仅能治头痛,还能治偏瘫,是咱雀坞村的福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