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回 雀脑声名传天下 珠圆之性续薪火
春去秋来,转眼又是十年。雀婆的头发白了,却依旧每日去雀鸣坡照看雀脑芎,她的徒弟“小雀”,已能独当一面,辨得真伪,配得良方。
雀脑芎的名声传到了皇宫,宋哲宗派人来采办,用作宫廷药材,雀坞村因此免了赋税,村民们更珍惜这“珠圆之药”了。他们按照雀婆的法子,在雀鸣坡划出“禁地”,只许三年采一次,每次采大留小,确保雀脑芎生生不息。
小雀问雀婆:“师父,为啥雀脑芎非要长三年才管用?”雀婆指着芎山的松树:“一年生的草,根浅力薄;三年生的根,深扎土中,吸够了日月精华,才能长得圆,聚足气。就像人,三岁才识善恶,药也一样,得够年头,才有真本事。”
村里的学堂,老秀才把雀脑芎的故事编成歌谣,教孩童传唱:“芎山高,雀脑圆,三年长成治病仙。头痛喝它能开窍,偏瘫用它能伸拳。圆融含气藏真意,世代相传福连绵。”孩童们唱着歌谣,在雀鸣坡上种下新的芎苗,像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。
这年冬天,雀婆无疾而终,临终前,她给小雀留下一株最圆的雀脑芎,说:“这药……形圆,性柔,力却刚,像做人,得圆融,却不能没骨气。记住,医人如医药,得懂它的性子,顺它的劲,它才会帮你。”
小雀遵从师命,将雀脑芎的种植、辨识、炮制、配伍之法,刻在村口的石碑上,碑顶刻着一只雀鸟,碑文中写道:“雀脑芎,三年生,状如雀脑,圆融含气,主中风入脑头痛,瘀血经闭,中风偏瘫,配伍得当,效如桴鼓。”
后来,苏颂编撰《本草图经》,特意派人到雀坞村绘制雀脑芎图,图旁注:“蜀地雀坞村产雀脑芎,最良,其状如雀脑,气厚味醇,为芎中上品。”再后来,有人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读到这段记载,才知这形如雀脑的草木,藏着多少“形与神俱”的中医药智慧。
结语
雀脑芎的故事,是一部“形神合一”的草木传奇。从《本草图经》的“状如雀脑”到雀坞村的实践,它的圆润形态,藏着“聚气含精”的密码;它的辛香醇厚,显露出“行气活血”的魄力。三年生的等待,是“秋收冬藏”的耐心;圆融含气的特性,合“天人合一”的妙理;配伍黄芪治偏瘫,配当归治经闭,显“七情和合”的灵活——它不仅是一味药,更是古人“观物取象”的智慧结晶:从雀脑的圆融,悟得“气聚则效着”;从草木的生长,懂得“时到则功成”。
赞诗
芎山深处雀脑圆,三年孕得药中仙。
能透风邪开脑窍,善融瘀血通筋脉。
圆融含气藏真意,配伍随心显妙权。
本草图经留胜迹,民间代代颂其贤。
尾章
如今的芎山,依旧生长着雀脑芎,每到秋收,药农们仍会小心翼翼地采挖,像捧着易碎的珍珠。《中药大辞典》中,“雀脑芎”被定义为“川芎的优质品种,因其根茎状如雀脑而得名,具有行气活血、祛风止痛之效”,文字简练,却藏着千年的故事。
而雀坞村的石碑,历经风雨,字迹已斑驳,却仍有人能认出那只雀鸟和“状如雀脑”的描述。村里的老人会给孩童讲雀婆的故事,说她如何用像雀脑的药,治好无数病人。孩童们似懂非懂,却会在春天种下芎苗,盼着三年后,能长出圆如雀脑的根茎,盼着那辛香,能像当年一样,飘过芎山,飘过岁月,告诉每一个人:草木有情,形神有义,那些藏在形态里的智慧,永远不会老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