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贯芎·通脉卷》(下卷)(2 / 2)

第八回 贯生着书传贯道 通济声名贯南北

一晃十年过去,贯生已年近四十,成了通济镇的“贯神医”,“贯一堂”的贯芎,因疗效显着,成了南北客商争相求购的药材。他在前人的基础上,写成《贯芎贯通论》,详细记载贯芎的种植、炮制、配伍、禁忌:

“贯芎,三年生者佳,根茎粗壮,断面油点密者力强;酒制能增其温通,醋制能助其入肝;配羌活治上焦风寒头痛,配独活治下焦风寒痹痛,配柴胡治肝郁气滞,配黄芪治气虚血瘀;阴虚火旺者忌用,需配生地、麦冬制其燥……”

书中最核心的是“贯通三论”:一曰“气为贯之帅”,贯芎需借气之力,方能贯通;二曰“血为贯之基”,贯芎需以血为载,方能行远;三曰“络为贯之径”,贯芎需循经络之道,方能直达。这三论,把《珍珠囊》“贯芎”的“贯通”之意,讲得透彻明白。

金章宗明昌年间,太医局听闻通济镇的贯芎奇效,派使者来考察,见贯生的医案和《贯芎贯通论》,惊叹道:“此论补《珍珠囊》之未备,贯芎之‘贯’,被你讲活了!”遂将贯芎列为太医院贡品,“贯一堂”的名声,顺着运河,传到了中都(今北京)。

这年秋天,通济镇举办“药材会”,南北医者、药商齐聚,贯生在会上讲解贯芎的“贯通之道”,说:“人之气血,如运河之水,通则畅,滞则病。贯芎的妙处,不在‘破’,而在‘贯’——它不是硬砸开瘀滞,是像水流一样,顺着经络的缝隙,一点点渗透、贯通,这才是‘通则不痛’的真意。”

会后,有位南方医者问:“贯芎能贯南北吗?南方湿热,用它会不会燥?”贯生笑道:“南方用贯芎,可配茯苓、泽泻,利湿制燥;北方寒重,可配生姜、附子,助其温通。草木无定法,贵在应地、应人、应时,这才是‘贯通’的活法。”

医者们纷纷点头,带着贯芎的种子和贯生的医论离去。不久后,南方的医书里出现了“贯芎配茯苓治湿热瘀滞”,北方的药铺里多了“贯芎配附子治寒凝血瘀”,贯芎的“贯通”之道,真的“贯”了南北。

结语

贯芎的故事,是一部“通”的哲学。从《珍珠囊》的“贯芎”之名,到通济镇的实践,它的“贯通”,不仅是药效的彰显,更是中医“以通为和”的理念体现——气血贵通,经络贵通,天人贵通。贯生的探索,证明了“贯通”从来不是蛮力,而是巧劲:借气之力,循络之道,应人之异,合时之变。

它的辛香,是贯通的信号;它的配伍,是贯通的智慧;它的传承,是贯通的延续。从金代的通济镇到后世的药铺,贯芎默默散发着辛香,用“贯通气血”的本能,诉说着一个真理:最好的治疗,不是对抗,而是疏通;最好的智慧,不是固守,而是通达。

赞诗

贯芎一味贯三焦,行气活血破瘀牢。

上达巅顶通头窍,下至血海畅经潮。

配独能驱寒湿痹,合柴可解郁气骄。

通济镇上传心要,一脉贯通贯九霄。

尾章

如今的中药房里,川芎依旧在配伍中扮演着“贯通”的角色,医者们在开方时,总会下意识地考虑它“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”的特性,却未必记得,金代有个叫贯生的医者,曾在通济镇的运河边,用它贯通了无数瘀滞的气血。

但《贯芎贯通论》的残卷,仍藏在一些古老的医书里,其中“贯通三论”的智慧,仍在指导着临床:气为帅,血为基,络为径。这便是传承——名字会被淡忘,故事会被尘封,但那些藏在“贯通”里的真理,那些源于生活的实践,永远是中医最鲜活的灵魂。

就像通济镇的运河,水涨水落,船来船往,而贯芎的辛香,早已顺着水流,融进了岁月,融进了每一个需要“贯通”的生命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