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芎贡·唐韵卷》(上卷)(2 / 2)

唐上元元年,朝廷下旨:各州需选地方特产进贡,药材优先。重庆所属的13州(时称“渝州十三州”,属剑南道)的刺史们,聚在渝州(今重庆)商议——蜀地药材虽多,但若论独特,莫过于九陇山的芎藭。

“要贡,就得贡最好的!”渝州刺史拍板,传令13州:各选本州最优芎藭,送往渝州评比,选出“贡芎”。消息传到彭州,川翁带着阿竹,精选三年生的蜀芎:每根重需过五钱,长三寸,断面油点不少于三十个,皮色褐中带紫,“一根不合格,整批都不能送”。

评比那日,13州的芎藭摆满渝州府衙:合州(今合川)的芎藭稍瘦,泸州(今泸州)的芎藭油点疏,唯有彭州送来的,根根圆实,脂润如膏,断面油点密得连成片。刺史取来煮水,辛香甘润,满室皆香,当即拍板:“就用彭州芎为十三州代表,送往长安!”

为显郑重,刺史命人用楠木盒盛装,每盒10根,盖上“渝州十三州联名贡印”,外裹蜀锦,由骑兵护送,沿嘉陵江—长江—大运河,直抵长安。阿竹跟着护送队,看着蜀芎被装上大船,心里既骄傲又忐忑:“这土里长的草,真能被朝廷看上?”

第四回 长安太医院验贡 蜀芎脂润动宫廷

唐仪凤二年,渝州十三州的贡芎抵达长安,送进太医院。苏敬(《新修本草》主编)虽在书中记“芎出秦州”,却也好奇这蜀地贡品,亲自查验:蜀芎重实如石,放在手心能感觉到脂润的黏性;断面油点晶莹,像撒了层琥珀粉;煮水后,汤色黄亮,表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油膜,辛香中带甘味,与秦州芎的烈香截然不同。

太医院用贡芎为唐高宗李治的嫔妃调理“风寒头痛”——嫔妃体虚,用秦州芎易口干,用蜀芎配当归,喝了几日,头痛好了,气色也润了。高宗问:“此芎何来?竟这般温和。”太医院院判答:“此乃渝州十三州进贡的蜀芎,形大脂润,故不燥。”

高宗遂命:“往后贡品,添蜀芎,渝州十三州每年贡百斤。”并命人将蜀芎纳入《唐六典·贡赋篇》,注明:“渝州十三州贡芎藭,形块大,重实,多脂润,为芎中珍品。”

消息传回蜀地,13州的药农沸腾了。川翁在九陇山立了块“贡芎碑”,刻着选芎标准:“土必油沙,水必雪泉,年必三年,重必五钱,油点必满。”阿竹摸着石碑,对川翁说:“爷爷,咱的芎,真成‘朝廷的草’了!”川翁望着云雾中的九陇山,笑道:“不是朝廷的草,是咱蜀地的水土,让它成了宝。”

尾章

唐永淳元年的秋,九陇山的芎藭田迎来了第一批朝廷派来的“监贡官”。他们按照“贡芎标准”,监督采收、挑选、包装,阿竹已能独当一面,指挥药农:“这根油点少了两个,筛掉;那根轻了一钱,留下自用。”

此时的长安西市,蜀芎的价格已远超秦州芎,药行掌柜会特意标明“贡芎同款”,引得官宦之家争相购买。《新修本草》虽仍载“芎出秦州”,但太医院的处方上,“蜀芎”二字已越来越多。

川翁知道,蜀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——从秦州芎的阴影里走出,被13州共同推举,被朝廷纳入贡品,这株脂润的草木,正以蜀地的名义,在唐代的药史上,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。而那嘉陵江上的贡船,载着的不仅是芎藭,更是蜀地水土的馈赠,和药农们“重实脂润”的坚守。

(上卷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