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贡道千里护脂润 长安药行识蜀珍
唐永隆元年的秋,嘉陵江的商船满载着渝州十三州的贡芎,正顺流而下。每箱贡芎都用樟木制成,内垫蜀锦,锦下铺着九陇山的干苔藓——这是药农们摸索出的“保润法”,苔藓能吸湿,樟木能防虫,蜀锦能护形,确保贡芎抵达长安时,依旧“重实如石,脂润如膏”。护送的官差赵武,每隔半日便开箱检查,用手指轻按川芎断面,若油点仍能粘住指纹,便松一口气:“这蜀芎金贵,路上失了脂润,回去可没法交差。”
此时的长安西市,“回春堂”药行的掌柜李三,正对着一箱刚到的蜀芎惊叹。这川芎比秦州芎大近一倍,放在秤上,五根便重一斤,断面的油点密得像撒了把金屑,辛香甘润,不似秦州芎那般呛人。“以前总信《新修本草》,如今见了蜀芎,才知天地造物有别。”他对伙计说,当即决定:蜀芎单独陈列,标价是秦州芎的两倍。
消息传到太医院,院判王方庆(唐代名臣,兼通医理)派人来西市采购。药工将蜀芎与秦州芎同时呈上,王方庆取来煮水:秦州芎汤表面浮着一层薄油,蜀芎汤则脂润如蜜,喝下去,秦州芎烈得烧心,蜀芎却温润如暖流,从喉咙直抵丹田。“难怪渝州十三州争相进贡,”王方庆叹道,“这‘脂润’二字,便是蜀芎的魂!秦州芎治急症尚可,若论温补,远不及它。”
他将蜀芎推荐给武则天(时为皇后)的侍医:“皇后近年常患头痛,体又虚,用秦州芎易燥,蜀芎脂润,最合她的体质。”侍医用蜀芎配天麻、当归,武则天喝了几日,头痛渐消,还赞道:“这药香里有股甜,比之前的药舒服多了。”自此,蜀芎成了后宫常备药,太医院的采购量,一年比一年多。
第六回 九陇山立贡芎规 十三州竞育良种
唐垂拱元年,朝廷为规范贡芎品质,派采药师常驻九陇山,与渝州十三州的刺史共同制定《贡芎法》:
- 选地:仅限九陇山海拔八百米的油沙土,红黄壤、黏土地所产,一律不得入选;
- 育苗:苓种需从“贡芎母株”上选取,母株需生长五年以上,根茎重实、油点密者;
- 采收:霜降后十日内,需在晨露未干时挖掘,避免日光直射导致脂润流失;
- 验质:每批贡芎需经“三验”——州官验形(块大)、药农验重(五钱以上)、采药师验脂(断面油点粘指纹)。
彭州刺史为育出更优贡芎,召集十三州药农比拼。川翁的孙子阿竹,此时已长成壮实的药农,他在油沙土里掺了三成腐熟的羊粪(蜀地多羊,羊粪性温,能增脂润),又用雪山泉水浇灌,长出的川芎,竟有“重实过六钱,油点四十个”的极品,被选为“贡芎母株”,刻碑纪念。
“育芎如养玉,”阿竹对其他州的药农说,“油沙土是璞,羊粪是琢,泉水是润,少一样,都出不了极品。”合州药农不信,照搬其法,却因合州水土偏热,川芎虽大,油点却稀,阿竹笑道:“彭州九陇山有雪山挡着,气候凉润,合州热,强学彭法,反失其真。”十三州的药农这才明白:蜀芎的“脂润”,是九陇山独有的水土气候所赠,非人力强为可得。
这年,朝廷将《贡芎法》刻成石碑,立于九陇山贡芎田旁,规定:凡渝州十三州贡芎,均需刻上州名、采收日期、药农姓名,若出问题,一查便知。这“责任到人的溯源制”,让蜀芎的品质愈发稳定,也让“九陇贡芎”的名声,传遍了大唐的州府。
第七回 武后亲赞蜀芎功 秦州芎渐失主流
唐天授元年,武则天称帝,改国号为周。此时的蜀芎,已成为宫廷用药的“常客”,不仅治头痛,还被太医用于调理妇人经痛、产后瘀血。武则天年近七旬,常感头晕,太医沈南璆(武则天时期名医)用蜀芎配当归、熟地,制成“芎归膏”,武则天服后,头晕渐消,赞道:“蜀地有此神药,比仙丹更贴心。”
她下旨:渝州十三州贡芎,每年增至两百斤,另赏九陇山药农“锦缎百匹,良田十亩”。阿竹作为贡芎母株培育者,被召至洛阳(时为神都),面见武则天。“你种的芎,为何这般脂润?”武则天问。阿竹答:“九陇山的油沙土,能存雪山之润;三年生长,能聚日月之精;脂润者,非肥也,乃天地之气凝于根。”武则天闻言,称其“知药性,更知天道”,赐名“川芎”(后演变为“川芎”),命太医院将其写入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(唐代骨伤科名着)。
此时的秦州芎,已渐渐失势。药商赵五的骡队,半年才能卖掉一船秦州芎,他望着西市药行里热销的蜀芎,叹道:“以前总说‘典籍为尊’,如今才懂,药效才是硬道理。”秦州刺史曾上书朝廷,称《新修本草》载“芎出秦州”,请求重定贡芎,武则天却批示:“药以效论,不以地论,蜀芎脂润,宜为贡品,秦州芎可作民间用药。”
这道批示,彻底改写了芎藭的历史。蜀芎从“地方特产”跃升为“国用药材”,渝州十三州的贡芎田,从九陇山扩展到青城、峨眉等地,形成“蜀地多芎,芎必贡”的格局。阿竹在九陇山立了块新碑,刻着武则天所赐“川芎”二字,碑文中写道:“芎之贵,在脂润;脂润之贵,在蜀地;蜀地之贵,在天地相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