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芎贡·唐韵卷》(下卷)(2 / 2)

第八回 安史之乱贡道断 蜀芎风骨传后世

唐天宝十四载,安史之乱爆发,叛军切断了蜀地至长安的贡道,渝州十三州的贡芎无法运出。长安城内,蜀芎价格飞涨,一度与黄金等值,太医院的库存告急,武则天时期留下的“芎归膏”,成了宫中至宝。

此时的阿竹已年过花甲,儿子小川接过药锄,在九陇山组织药农:“贡道虽断,芎不能荒。这蜀芎是咱蜀地的根,留着它,总有重见天日的一天。”他们将川芎晒干,用陶罐密封,藏在山洞里,既防战火,又保脂润。有叛军来抢,药农们便将川芎埋入土中,用杂草掩盖,宁可自己挨饿,也不让蜀芎落入叛军之手。

乱平后,唐肃宗重返长安,第一件事便是下旨:恢复渝州十三州贡芎,加赏药农。当第一批蜀芎历经艰险抵达长安时,太医院的老医官捧着川芎,见断面油点依旧饱满,辛香甘润如旧,泣道:“蜀芎有风骨,药农有气节,大唐有希望!”

此后,历经晚唐、五代、宋,蜀芎始终是朝廷贡品,《本草图经》《本草纲目》等典籍,均沿用“川芎”之名,称“蜀地者佳,形块大,重实,多脂润”,彻底取代了秦州芎的正统地位。重庆所属的13州(宋代改称“重庆路十三州”),贡芎的传统延续了近千年,九陇山的油沙土里,至今仍能挖出带着脂润光泽的川芎,仿佛还带着唐代贡品的余温。

结语

蜀芎的贡品之路,是一部“药效改写历史”的传奇。从《新修本草》记载的“芎出秦州”,到重庆13州贡芎列入朝廷清单;从秦州芎的“烈而燥”,到蜀芎的“润而厚”,这株草木用“形块大,重实,多脂润”的独特品质,证明了“药以效为尊”的真理。

九陇山的油沙土、雪山泉,赋予了它脂润的肌理;渝州十三州的药农,用“三验”“保润法”守护了它的品质;武则天的“以效论药”,成就了它的贡品地位。这告诉我们:道地药材的形成,从来不是偶然,而是水土、人力、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蜀芎的“脂润”,不仅是一种物理特性,更是中医药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生动体现——天地赋予其性,人力成就其用,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,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。

赞诗

九陇山深蕴蜀芎,脂润重实气自融。

贡道千里辞巴渝,药香一缕入唐宫。

武后亲题川芎字,太医院里记奇功。

莫道典籍终为据,药效如碑刻苍穹。

尾章

如今的四川彭州,九陇山的川芎田依旧连片,药农们仍在用“油沙土种植”“三年轮作”“阴干保润”的古法,培育着这株传承千年的草木。当现代检测仪器显示:蜀地川芎的挥发油含量(决定药效的关键成分)远高于其他产地时,人们才明白,唐代药农口中的“脂润”,原是科学的佐证。

重庆博物馆里,珍藏着一块唐代渝州贡芎的木牌,上面“十三州贡”的字迹虽已模糊,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贡船顺江而下的盛况。这木牌与九陇山的“川芎”碑,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:真正的“贡品”,从来不是靠名号立身,而是靠品质传世,靠风骨长存。

蜀芎如此,中医药亦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