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芎叶三影》下卷(1 / 2)

第五回 古法传新艺 垄亩藏玄机

老药翁的徒弟阿耘,是个心思活络的后生。他跟着师父种了五年川芎,把那些零散的种法归整出一套规矩,写在竹简书里,名叫《芎谱》。开篇便说:\"芎者,喜阳恶涝,得火土之气则旺,故宜选南向坡地,土要翻三遭,头遭用牛耕,二遭用耙碎,三遭用手捻,务使土细如面。\"

惊蛰播种时,阿耘不像师父那样随意撒种,而是用竹片在垄上划出道浅沟,沟底铺层烧过的稻壳——这是借稻壳的火气暖根,又能防湿。每粒芎种之间,他都量着放三寸,\"太密则争气,太疏则散神\",正合了《礼记》里\"疏影横斜\"的意趣。出苗后,他学着种芹的法子,间苗时只留最壮的那株,却又像侍弄胡荽那样,在根部培上细土,护住那纤细的茎秆,\"茎细易折,得借土为靠\"。

夏至除草,阿耘发现个怪事:川芎丛里若长了水芹,芎叶便格外青翠;若混了胡荽,芎根便长得更壮;若挨着蛇床,虫害就少了许多。他悟到这是\"三草相佑\",便特意在芎田四周种上这三样,\"芹能引水润根,荽能助香透表,蛇床能驱虫护茎,此乃相生之理\"。有年邻村的芎田遭了蚜虫,阿耘的田里因种了蛇床,蚜虫竟绕道走了,这事让他更信\"草木有灵,互为守护\"。

霜降采收前,阿耘会带着徒弟们祭田。他取三炷香,分别插在芹、荽、蛇床丛中,口中念着:\"借尔三分形,还尔七分力,来年同生,共佑苍生。\"然后才挥锄,挖时格外小心,怕伤了须根——他知道,芎根的药力藏在须根与主根的连接处,就像胡荽的香味聚在根须上,断了便泄了灵气。挖出的芎根,他按大小分级,大的入药,小的留种,\"留种的要埋在朝南的地窖,铺着干蛇床叶,既防潮又保香\"。

这些法子渐渐传开,蜀地的芎田都学着种,产量高了,药性也足了。有个游方的农书编撰者见了,把阿耘的《芎谱》抄了去,说:\"这才是真正的'顺天应时',该写进书里,让后人学学。\"

第六回 芎根疗沉疴 配伍见真章

成都府有位姓柳的御史,得了种怪病:每逢阴雨天,头就痛得像要裂开,眼珠子发胀,连奏章都没法批。请了多少名医,用了多少方子,都不见好。有人说:\"浣花溪的'三影草'能治头痛,不妨试试。\"柳御史便派人请阿耘去府里。

阿耘见他舌苔白腻,脉沉而缓,说:\"大人这是风寒湿邪裹着头窍,得用芎根散出去。\"取了三钱新挖的芎根,配了白芷二钱(白芷像芹,性凉能祛风)、细辛一钱(细辛似荽,性温能透湿)、独活三钱(独活如蛇床,性燥能胜湿),煮了碗浓浓的药汤。柳御史喝了,半个时辰后便觉得头上像掀开了层湿棉被,痛快了许多。

连喝三剂,头痛大减,只是夜里总做梦,睡不安稳。阿耘说:\"芎根辛散,耗了点正气。\"在方子里加了当归三钱(补血)、茯苓三钱(安神),\"当归甘温,能制芎之辛;茯苓甘淡,能助芎之行,这是'相使'的道理\"。柳御史再喝,睡得安稳了,一个月后,阴雨天也不头痛了。他感慨道:\"这草看着不起眼,配伍起来竟有这么大本事!\"

这事传开后,川芎的名声大噪。有个孕妇,怀胎七月,头痛得厉害,不敢吃药。阿耘用芎根一钱(量减了大半),配了白术五钱(白术属土,能安胎)、生姜三片,煮了碗温汤。孕妇喝了,头痛止了,胎儿也安稳。阿耘说:\"芎能动血,也能和血,关键在配伍,就像胡荽能发疹,配了大枣就不伤人。\"

还有个中风的老汉,半身不遂,说话含糊。阿耘用芎根五钱,配黄芪一两(补气)、桃仁三钱(活血)、地龙二条(通络),这方子后来被称为\"芎芪汤\",老汉喝了半年,竟能拄着拐杖走路了。医者们这才明白,川芎不光能治头痛,还能活血通络,就像它的根须能钻透坚硬的土,药力也能钻透瘀滞的血脉。

第七回 蜀芎传两浙 风土改姿容

汴梁城里的药商听说蜀地川芎神奇,便运了些种子到两浙路。谁知江南的水土与蜀地不同,土更黏,雨更多,种出来的川芎,叶形更像水芹,茎秆比蜀芎粗些,根须也更密,辛香里带着点水腥气——当地人叫它\"浙芎\"。

起初,浙地的医者瞧不上浙芎,说它\"气弱力薄,不如蜀芎\"。那年钱塘县暴发瘟疫,患者多有头痛发热、胸闷呕吐之症,用蜀芎则嫌其燥烈,容易动火。有个老中医想起浙芎的水性,取了五钱浙芎,配黄连三钱(清热)、藿香三钱(化湿),竟比蜀芎更见效。原来浙芎得江南水木之气,燥性减了,多了些\"润\"的本事,恰合湿热头痛的病机。

两浙的药农也摸索出种浙芎的法子:他们像种水芹那样,在垄间挖深沟,方便排水;又像种胡荽那样,多施草木灰,借火气抵消湿气;还像种蛇床那样,花期时掐掉顶芽,让养分都往根上走。种出来的浙芎,虽然辛香不如蜀芎浓烈,却多了份绵厚,适合用来炖药膳——有户人家用浙芎炖老母鸡,给产后的媳妇补身子,既活血又不伤人,成了当地的名菜。

阿耘后来去过两浙,见了浙芎,不但不恼,反而高兴:\"草木到了新地方,总得学着适应,就像人到了异乡,性子会变,本事却不会丢。蜀芎能驱风寒,浙芎能化湿热,各有各的用处,这才是'天人合一'的真意。\"他还把蜀地的《芎谱》改了改,添上\"江南种芎,宜深沟高垄,少施火肥,多浇活水\"的话,交给浙地的药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