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回 图经着形质 青史留芳名
嘉佑年间,朝廷诏令天下,征集各地草药图谱,编撰《本草图经》。负责蜀地采录的医官王君贶,特意来到浣花溪,找到阿耘的药圃。
王医官蹲在芎田边,仔细观察川芎的形态:叶片果然像芹叶那样细碎,边缘像胡荽那样卷曲,簇拥成团又像蛇床,茎秆纤细,一节一节的,像串起来的小珠子。他让画工照着画,连叶上的绒毛、茎上的纹理都画得清清楚楚,还在旁边注上:\"叶似芹、胡荽、蛇床辈,作丛而茎细。\"
阿耘请他看芎根的种植:从惊蛰播种,到霜降采收,哪月该除草,哪月该施肥,哪月该培土,都细细说了。王医官听得认真,还尝了尝芎叶做的菜,说:\"这草既能入药,又能入食,真是难得。\"他把种植方法、食用价值都记在本子上,又采集了新鲜的芎株、芎根,小心地收好,说:\"这些都要带回京城,让编撰官们好好看看,写进《本草图经》里,让天下人都知道川芎的好处。\"
临走时,王医官给阿耘题了块匾,写着\"芎叶传三影,仁心济四方\"。阿耘把匾挂在药圃门口,看着满园的川芎在风中摇曳,叶片的三重叠影晃啊晃,像在跟他说:\"就算写进书里,我们还是原来的样子,还会在土里好好长,还会在药罐里好好熬,护着这方百姓。\"
结语
从浣花溪畔的一丛奇草,到《本草图经》里的详细记载,川芎的故事,藏着药农的汗水,医者的智慧,还有草木与土地的相守。它的叶影里,有芹的清、荽的烈、蛇床的厚,就像世间的道理,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,而是万物相融的共生。当后世的医者翻开典籍,看到\"叶似芹、胡荽、蛇床辈\"的描述时,或许能想起,在蜀地的晨露里,曾有那么一丛草木,用三重叠影,讲述着一个关于顺应、融合、济世的古老故事。
赞诗
三影攒生浣水滨,芹姿荽韵蛇床身。
垄间自有栽培法,釜里能调性味真。
疗得头痛开雾窍,化残瘀血活经纶。
图经一笔留青史,犹带西川草木春。
尾章
如今的浣花溪畔,仍有大片的芎田。药农们还在用阿耘传下的法子种植:惊蛰下种,夏至培土,霜降采收,田边依旧种着芹、荽、蛇床。采芎的姑娘们会唱着古老的歌谣:\"芹叶青,荽叶香,蛇床护着芎根壮。春抽芽,夏打伞,秋结果,冬藏粮,一碗芎汤暖肚肠。\"
中药房的药斗里,川芎静静地躺着,断面的纹理像极了浣花溪的水波。老中医开方时,总会摩挲着芎根说:\"这药啊,看着普通,却藏着三样草木的灵气,配伍好了,能治大病呢。\"
风拂过芎田,叶影晃动,三重叠在一起,像在说:名字会老,典籍会旧,但草木的性子不会变,就像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的道理,永远活在土里,活在药里,活在人的日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