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贯芎通脉记》上卷(1 / 2)

《贯芎通脉记》

楔子

太行之西,有处唤作“紫虚谷”的所在。谷中常年飘着淡淡的紫雾,春时缠在连翘的金黄里,夏日常漫过黄芩的青丛,秋来便裹着丹参的绛红沉入溪涧,冬日又凝成霜花,把崖壁上的老柏冻成玉簪。就在这紫雾缭绕的坡地,生着一种奇特的草本:根如盘龙,皮褐肉白,断面的纹理丝丝相扣,像极了人身的经络;叶似羽状,边缘带着细齿,风过时整株都在轻轻震颤,仿佛有股气在根茎叶间流转不息。当地药农唤它“穿地龙”,说它的根能“钻透瘀滞,通活气血”,却不知这便是后来被《珍珠囊》称作“贯芎”的灵草。彼时它尚隐于紫雾,未入典籍,只在山民的药罐与医者的验方里,藏着一段关于“贯通”的秘辛——从天地之气的流转,到人身气血的周行,它的每一寸根须,都在写着“通”的奥义。

上卷

第一回 紫虚孕灵根 五行贯初脉

紫虚谷的地脉,是上古共工触山时,不周山的一段断脊化的。谷中那片紫壤尤奇,黑褐里泛着点点紫光,雨后更会渗出些带着铁锈味的汁液,药农说这是“龙血入地”,藏着贯通阴阳的玄机。

不知是哪年惊蛰,一声雷劈开崖壁,震落的碎石砸在紫壤里,竟蹦出粒比绿豆还小的草籽。那草籽裹着紫壤的温气,三日便顶破种皮,冒出条嫩白的根须——这根须不似寻常草木那般直着生长,反倒像条小蛇,绕着土中的云母片转了三圈,才扎向深处。这是它与“土行”的初见,脾属土,主运化,故后来它的根总带着股温脾的厚味,为“贯通”打下根基。

长出第一片真叶时,已是清明。叶片呈羽状,边缘的锯齿沾着紫雾凝成的露珠,阳光一照,竟折射出五色光:青如木、赤如火、黄如土、白如金、黑如水。它贪婪地呼吸着谷中的气:东风拂过,吸木行的生发之气,茎秆往上蹿了半寸;夏雨过后,纳火行的温煦之气,叶脉里泛起淡淡的红晕;秋霜初降,收金行的肃敛之气,根须往石缝里钻得更紧;冬雪覆盖,蕴水行的润养之气,根块渐渐膨大成拳。

五年光阴流转,这株草木的根已长得如小儿手臂般粗,盘曲在紫壤里,根须四处延伸,竟与三丈外的一株老参根系缠在了一起。老参叹道:“你这根,通得比我还远,怕是要成气候。”它不懂“成气候”是什么意思,只知道根须所到之处,紫壤里的养分便顺着纹理往块根聚,像人身的气血往丹田汇——这便是“贯通”的初意,从土中汲取,向周身流转。

有次山洪冲刷坡地,许多草木被连根拔起,唯独它的根紧紧抓住岩石,根须穿过石缝扎进另一侧的沃土,竟在激流中稳住了身形。躲在崖下的药农见了,喃喃道:“这草的根,竟能穿石而过,真是条‘穿地龙’。”那时他们还不知道,这“穿石”的本事,日后会化作“通瘀”的神力,在人的血脉里续写传奇。

第二回 四序炼通性 气血应生长

紫虚谷的药农都知道,“穿地龙”的性子跟着四季变,贯通气血的本事也随节气长。

春分那日,紫雾最淡,穿地龙刚抽的新叶泛着青,根须也开始往浅土钻。药农赵老汉说:“这是‘春生’,气往上走,像人的肝气升发,此时的根能通头窍。”他采了点根须,给总犯偏头痛的孙女煮水喝,才两剂,孩子就说“头里不堵了”。原来春日的根,得木行升发之气,贯通之力偏于上,能解头部气血瘀滞。

夏至的穿地龙最繁茂,茎秆挺得笔直,叶片绿得发亮,根块里的汁液饱满得能捏出水。赵老汉的媳妇生了孩子,恶露排不净,小腹坠痛,他取了夏采的根,配着红糖煮水,喝了三日,恶露便畅了。“夏长,气往外散,像人的心气推动血脉,此时的根能通胞宫。”赵老汉教徒弟时总说,“你看它的茎秆,直溜溜的,多像通了的血脉。”

霜降过后,穿地龙的叶片开始泛黄,根块却沉甸甸的,断面的纹理像锦缎般细密。赵老汉说这是“秋收”,气往回收,像人的肺气收敛,此时的根贯通之力最稳,能通脾胃。邻村的张屠户,吃多了肥肉,胃脘胀得像鼓,赵老汉用秋根配山楂,煮了碗药汤,屠户喝了,打了个响嗝,说“肚子里通了”。

冬至那天,赵老汉会把最壮的根埋进紫壤深处,铺着厚厚的松针。“冬藏,气往深走,像人的肾气潜藏,此时的根能通腰膝。”他用冬藏的根给瘸腿的老猎户泡酒,猎户喝了一冬,竟能拄着拐杖上山了——原来冬日的根,得水行润养之气,贯通之力偏于下,能解腰腿气血瘀滞。